內地蚊疫成香港市道救星 慎防爆發不宜鬆懈
發佈時間:03:00 2025-08-05 HKT

廣東省在截至8月2日的一星期內,新增2892宗基孔肯雅熱本地病例。儘管沒有重症和死亡病例,但中央不敢怠慢,派副總理劉國中前赴調研,全省亦展開為期一周的滅蚊行動。至於毗鄰的香港,早前已確診一宗輸入病例,以粵港澳大灣區人員交流之頻繁,本港再錄得輸入病例是可以斷定的。不過整體上,這次蚊疫確實沒有新冠疫情那麼可怕,故此沒有必要進行勞民傷財的「大陣仗」抗疫,但大家不應掉以輕心,輕視蚊患傳播,應當合理保持警惕,這是保障公共衞生安全的應有之義。
基孔肯雅熱1952年首次在非洲坦桑尼亞被發現,它是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的,患者潛伏期為3至8天,最長12天,病徵包括發熱、關節痛、皮疹。也許因為基孔肯雅熱不會通過日常接觸引發人際傳播,而且大部分患者情况輕微,一周內病徵會明顯改善,所以並未在民間引起巨大恐慌,大家極其量只是有點緊張,覺得日常生活受到打擾而已——在病例較多的佛山,民眾大事搜購蚊帳、蚊香;香港部分地區的藥房則出現蚊怕水、蚊貼供不應求的情況,但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之初的「封關」訴求,那種恐慌情緒,這次已不復見。
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不會人傳人
對香港來說,廣東省這一波蚊疫,最直接的影響是少了人北上。根據入境處數字,剛過去的周六(8月2日)約有38.4萬人次港人北上,較上一個周六(7月26日)的45.1萬人次大減15%。近年來,本地工商界因「消費北移」而苦不堪言,店舖結業已成日常。今次蚊疫卻可能令部分本地食肆、零售商店意外受惠,可以乘機大賺一筆,儘管這次北上人流之減少只是暫時性的,蚊疫受控後便會恢復原狀。
說回蚊疫本身,儘管基孔肯雅熱的死亡率不是很高,大部分病人都可自癒,但大家實不宜等閒視之。基孔肯雅熱對身壯力健、免疫系統正常的人不會造成太大威脅,但對「弱者」則是另一回事——老人家一旦受感染,關節可以持續疼痛幾個月甚至幾年;至於孕婦,可能將病毒傳給嬰兒,嬰兒出生後身體不同器官可能受影響,腦部或會長期受損。對此公共衞生專家已明確提出警告。考慮到上述風險,社區做好防蚊和滅蚊的工作,集中保護弱勢群體,絕對有必要。
經過「沙士」、新冠疫情的考驗後,香港社會對保持公共衞生已有很高的覺悟。對於這一次基孔肯雅熱疫情,大家不必反應過度,只要相信科學、擁抱常識就可以了。具體而言,每位市民應留意家居和附近環境,主動清除蚊蟲滋生黑點,喜歡種植盆栽的市民則應勤於更換花盆底碟的水。政府也做了不少工作,包括派員到12歲確診男童居住的屋邨周邊地帶清潔消毒、施放滅蚊劑等,關愛隊也向居民派發蚊怕水、蚊貼,提醒他們做好防蚊措施。
相信科學擁抱常識便可
我們相信,只要政府有合理的部署,配合高質素的香港人,絕對可以做好防蚊滅蚊的工作。當然,假如疫情突然升溫,醫療系統承受較大負擔,那麼政府必須引領全社會,採取「大陣仗」的措施應對,但在目前這個階段,看不到有這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