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規管框架出爐 穩步推進破11年交通困局
發佈時間:03:00 2025-07-16 HKT

香港的士服務質素欠佳,早就不是新聞,許多乘客於是「轉投」近年逐漸普及的網約車,但卻凸顯了當局對這一新興事物的監管問題。就在網約車平台「攻港」11年後,政府提出規管的立法建議,雖屬姍姍來遲,但相比往屆政府的蹉跎躊躇,本屆政府明顯不迴避不畏難,勇於改變,有利本港點對點交通服務的進步和革新。
無可否認,今次立法規管是不容易的:一方面,網約車是大勢所趨,無人可擋;另一方面,又要顧及本港路面承載力、的士牌價受壓等實在問題。假如不講策略,操之過急,試圖一次過解決所有問題,大有可能會因各方利益難以協調、技術細節難以敲定,最終導致立法進程拖沓,行業混亂局面持續。
今次政府採取的是「兩步走」策略——第一步,今年第三季向立法會提交主體法例修訂,力爭在本立法年度內完成審議法律程序;第二步,聚焦處理較具爭議的技術內容,如網約車數量等。這樣做的好處是,政府可以爭取更多時間,通過收集數據、廣泛凝聚各方共識,繼而制訂更科學、合理的細則。
「兩步走」策略利凝聚共識
政府昨提出立法建議後,輿論比較關注就網約車數目設置上限的問題,擔心可能造成「call車難」的情況。但客觀而言,合理控制網約車數量,可謂至關重要,畢竟香港確實存在道路狹窄、繁忙時段交通擠塞的痼疾。假如不就網約車數量實施限制,讓其無節制增長,結果必然影響交通運作效率,產生更大的經濟代價,這又是否大家想見到的?
參考一些大城市的經驗,即可明白必須科學限制網約車數目的道理。紐約就是忽視了這個道理,導致大量網約車湧入市場,交通不堪重負之下,當地政府不得向現實屈服,暫停發出新的網約車牌照;新加坡雖無限制網約車數量,但通過嚴格限制私家車數量增長,間接將網約車的發展規模控制在與城市交通容量和市場需求相匹配的範圍內,當地的做法除了有效維護交通秩序,還促使網約車平台和司機提升服務水平。
我們的目標,在於將網約車納入有效規管,推動網約車的效益最大化。當市面上的網約車數量設有合理上限,好處顯而易見——整個行業不致於因過度競爭而「內卷」,而司機在合理收入得到保障之下,自然有動機提供更優質服務;與此同時,為網約車數量設上限,也不致於過度擠壓的士行業,有利於的士和網約車之間的公平合理競爭,這在實際上增加了廣大乘客的選擇。
特首事不避難敢碰爭議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告訴記者:「(網約車)問題不應再拖,政府必須拿出解決方法。」正因由他領導的本屆政府事不避難,敢於觸碰極具爭議的議題,讓大家在苦候11年後,終於迎來一個充分考慮了香港實際情況和各方利益的網約車立法建議。很快,我們就可享用更高效、更有序的點對點交通服務,乘客將有更好的出行體驗。
當然,我們不應認為,規管網約車的立法程序完成後,就沒有進一步改革的必要,畢竟內地和美國已經有了無人駕駛網約車,香港若要追趕時代,將來就要持續優化相關法律,進一步完善點對點交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