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車南下小步入城 累積經驗再增配額
發佈時間:03:00 2025-07-03 HKT

港車北上實施兩年,粵車南下卻一直只聞樓梯響,原因不外乎擔心香港容量不夠,有加劇交通擠塞之虞。兩地車輛南來北往,有必要打通經脈,粵車南下滯後肯定不理想。昨天,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拋出一個較為進取的政策目標——爭取11月起接受申請,讓獲批的粵車駛進市區(指全港);儘管初期設下每天100個的配額,但將來可以因應情況而酌量增加。站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角度看,港府的最新安排雖仍有不少優化空間,但已是一個相當大的突破,相信會受到廣大粵車司機歡迎。
港車北上實施以來,迄今已有10萬輛港車參加,反映這項政策頗受歡迎。其實,粵車南下也有龐大需求,因為我們在內地社交網站上,偶爾看到「我們甚麼時候才可以開車去香港?」之類的疑問。促進人員、物資、資金、訊息便捷有序流動,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而車輛恰恰是促進上述要素流動的主要載體。惟香港畢竟有着馬路狹窄、空間局促等限制,故此,在推動兩地車流「雙向奔赴」方面,粵港兩地很難做到完全對等、完全同步。
驗車保險跟足香港要求
按照原先的構想,粵車南下分兩步實施:第一步,限於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停車場泊車轉乘,第二步才可進入市區。陳美寶昨天的說法,實際上合併了兩個步驟,反映政府的思路較之前的進取。但這種進取並不是完全放任,因為初期每天只限100輛粵車來港,而且必須滿足事前購買保險、在指定中心驗車、遵守香港法例之類的要求。粵車南下若要有序實施,這些規定完全有必要,而且也可紓緩不少香港市民的憂慮。
無可否認,每天100個配額確實不算多,部分粵車司機可能因此而掃興。但考慮到本港路面狀況,算是一個穩妥的做法。試想,假如一開始就不設配額,任由數百、甚至上千輛粵車在香港行駛,那麼,不止本地司機可能感到不滿,粵車司機想必也會對香港的交通擠塞留下不好的印象,這是否大家所樂見的呢?所以,小步快走而非大踏步邁進,是對的。
粵車南下年底就會實施,屆時我們不妨先累積經驗,看看社會反應,如果道路和口岸不出亂子,商場和停車場又有足夠承載力,那就逐漸增加配額。由於粵車司機、乘客可在香港逗留三數天,無論探親、旅遊,抑或經商,對食宿必有需求,有利於刺激本地消費(駕車一族多屬高消費力的中產)。當然,假如粵車南下實施後發生混亂,到時惟有下調配額或實施其他限制,相信廣東省會諒解。總之,大原則是:做好總量控制,確保粵車有序進城,避免風險外溢。
長遠應考慮粵車經深圳南下
近年,特別是疫後,粵港兩地人民的交流已是極其頻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港車北上和粵車南下先後實施,亦必可促進兩地車流「雙向奔赴」,完全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我們希望,兩地政府可以推出更多有利於大灣區進一步融合的措施,例如,在港珠澳大橋口岸之外,將來可否容許粵車經深圳南下?港車又可否經深圳北上?縱然上述提議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作為一個提議,值得主事部門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