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車位需求有增無減 善用閒置用地擴容供應
發佈時間:03:00 2025-06-12 HKT

香港泊車位供不應求是一個老問題,傳統解釋是土地資源有限。這當然是重要因素,但政府提供泊車位的政策跟不上形勢,恐怕也是一個原因。儘管過去3年全港泊車位增逾1.5萬個,令總數增至逾80萬個,但新增的泊車位畢竟大多位處偏遠地區,頗難紓緩市區的逼切需要。展望未來,對泊車位的需求一定有增無減,當局應全面檢視全港各類泊車位的供應情況,還需破格思維,特別是要用好閒置車位這一珍貴資源,變相創造更多泊車位。
長期以來,政府一直鼓勵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不想商用車和私家車的增長過多過快。從避免加劇路面交通負擔和環保的角度出發,政府的思路有合理之處,但這種思路卻導致當局在需要增加泊車位的時候,未必太過積極,因此產生不良後果。參考官方數據,現時各類泊位使用率持續高企,例如運輸署轄下11個公眾停車場的數字介乎8至9成,「咪錶」的數字則高達9成,而且還在增加當中。長遠而言,說香港需要更多泊車位,應屬合理判斷。
「粵車南下」加劇泊車需求
單在去年,執法部門便發出254萬張「牛肉乾」,當中約1/3來自九龍西,相信與市民遊客喜歡到訪油尖旺一帶有關。未來的情況會是怎樣呢?可以斷定,挑戰一定更大——隨着「粵車南下」落實在即,尤其是第二階段開放粵車進入市區後,一眾司機必然需要更多泊車位。
當然,政府不是沒有作為,例如它正在考慮善用中九龍繞道完成後留下的施工豎井,將其改建成地下多層停車場,設置自動泊車系統,但廣大駕駛者(包括粵車司機)可能還會擔心供不應求的問題。
香港土地不夠,城市空間狹窄,此乃客觀事實。有些時候,為了滿足其他發展需要,原先的停車場甚至會被改變用途。近日有立法會議員反映,由於需要興建簡約公屋、過渡性房屋,九龍東於是有4、5個「爛地停車場」被政府收回,導致泊車位大減。解決住屋問題絕對具逼切性,但滿足司機的泊車需要,也是當局必須通盤考慮的。
要做到泊車位百分百足夠,恐怕沒有一個國際大都會有這樣的本錢,紐約、倫敦都是如此,香港自然不是例外。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想方設法增加供應。容許校巴在非上課時間於學校的泊車位停泊,政府正在循這個方向爭取,這是對的,但為甚麼過去幾十年卻不做呢?一些公共屋邨的上落客貨處有空間開放給商用車輛夜間停泊,也是過去所忽略的。一些停車場受地契所限,明明有大量閒置停車位,卻不能租予非當區居民,可否拆牆鬆綁?立法會大樓旁邊有空地,是否可以用來泊車?這些方案肯定不是盡善盡美,但平衡效益和成本,都很值得考慮和落實。
新形勢需求大要追落後
很多時候,未必是司機不想付費泊車,只是苦無泊位。這個問題是日積月累的,不是今天才出現,現在才開始解決已算落後於形勢。新形勢下,預期需求將會更為殷切,特別是「粵車南下」必定帶來巨大挑戰,所以政府不應繼續慢半拍,一定要追落後。社會人士已提出林林總總的增加泊位的建議,許多都具操作性,只待政府提速執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