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穎姍 - 麩質不耐症? | 營爆生活

筆者很榮幸這個周末能於布拉格出席歐洲ESPEN的第47屆的臨床營養與代謝會議,與各國的學者交流,並溫故知新。其中一個探討的議題是關於「麩質不耐」。近年無麩質食品大行其道,不少人都曾嘗試戒掉含麩質的食品,而筆者於工作時亦遇到不少病人表示自己對小麥或麩質過敏/不耐。
臨床上,乳穀瀉(Coeliac disease)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統對麩質(Gluten)產生異常免疫反應,導致小腸絨毛受損。這種疾病會引起營養吸收不良、腹瀉、疲勞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患者需要長期嚴格地遵循無麩質飲食,避免食用含有小麥、大麥和黑麥的食品,而早期診斷和飲食管理對於預防長期併發症至關重要。
另外,小麥過敏(Wheat allergy)是一種由免疫系統的免疫球蛋白E誘發的過敏反應,會引發各種過敏症狀如蕁麻疹、呼吸困難及各種消化系統症狀等。患者一般需要透過血液檢測或皮膚點刺試驗而確認診斷,並必須完全戒食含小麥成分的食物,而合適的患者亦可透過接受脫敏治療而增加其耐受性。
排除以上兩種病後,會導致腸道不適的真正「元兇」可能另有其人——正是小麥中富含的「葡聚醣」(glucan),尤其是屬於FODMAP(可發酵短鏈碳水化合物)類別的成分。這類碳水化合物在小腸難以吸收,於腸道發酵後產生氣體與滲透壓變化,導致腹脹、腹痛等類似麩質敏感的症狀,稱為非乳糜瀉性麩質/小麥敏感症(Non-Coeliac Gluten/Wheat Sensitivity)。許多自認「麩質不耐」的患者,很大機會對FODMAP敏感,而非對麩質。患者可以於註冊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消除飲食,戒掉葡聚醣,若症狀有所改善,再逐步重新引入以確定個人耐受水平,同時監控症狀反應,未必需要完全戒食。而適當的診斷,有助對症下藥,避免不必要的戒口。
莫穎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