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權 - 台灣口味本地情懷 | 好味大過天

  上周末中午,沿中環石板街拾級而上,只見前段掛滿紅燈籠,再上一段的排檔擺滿骷髏頭、血淋淋的斷手斷腳、恐怖面具、南瓜……這段階梯接近蘭桂坊,顯然是迎接嘩鬼出籠的萬聖節……論繽紛、論節日氣氛,這裏的商販最自動自覺。

  最近2年常在周末周日遊走本地大街小巷搵食,見證了飲食業的艱難,老的關了,未必有新的開業。這天走到雲咸街「大館」,發現斜對面一間新店,原址應是一間道地台灣風味的小館「What To Eat」(吃什麼),現在是「Art&Taste」,走近細閱櫥窗上的菜譜,咦,不也是台灣食物嗎?

  餐牌上滷肉飯、便當、蛋餅、牛肉麵、拌麵、臭豆腐、鹽酥雞排、蒜苔香腸……記不清楚跟上一手的「吃甚麼」有沒有不同,但的確都是台灣民間小吃。點了牛肉麵、蛋餅、炒萵筍,背後忽然來了一個胖胖的身影,不就是以前「吃甚麼」的那位台灣媽媽嗎?

  細說之下才知原店租約期滿,拍檔不繼續,她則堅持下去,換個名堂再出發,當然仍做她拿手道地的台灣味道。「你要試試『三明治』,沙拉醬是我自己親手打的!」一聽口音就知道是台灣來的。

  半筋半肉的牛肉麵一如以往地好吃,已經令人覺得好像身在台灣;臭豆腐跟夜市的不遑多讓,有一種很獨特的「臭」,蘸的是辣椒豉油而不是香港人慣吃的豆瓣醬;肉鬆蛋餅似在朝早走進寶島街頭巷尾的小店,邊喝豆漿邊吃這種民間小吃一樣。

  不過,更出乎意料的台灣味道是那份巨型的肉鬆火腿蛋起司三明治(見圖),若果說曾經令一些港人不計較新鮮與否都要買回香港的名牌三明治,我眼前這份「巨無霸」是新鮮現做,味道根本就在天花板上,加上台灣媽媽事先驕傲地張揚過,於是特別仔細品嘗她打的沙拉醬,果然起了奇妙的作用。

  台灣人的店子,卻掛滿描繪香港的水彩畫,畫筆之下盡是我成長之地滄桑變化的印記,也是我年來閒逛想重拾的香港風景,想不到在這間異鄉口味的小店裏泛起一番本地情懷。

梁家權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