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利 - 要炒上太空了 | 巨B講投資

資本市場的狂歡盛宴總在觥籌交錯間悄然變調。當太空旅遊股的曲線以引力失控之姿衝破天際,當限量盲盒公仔的市值竟能與科技巨頭比肩,我們彷彿聽見華爾街銅牛沉悶的低吼——歷史總在重演,只是這次換上了元宇宙的外衣。
還記得十七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嗎?一株「永恒奧古斯都」的球莖,足以換取阿姆斯特丹運河畔一棟豪宅。而今,數碼時代的魔幻現實主義正在重寫這部劇本:某款塑膠公仔在二手市場被炒至數十萬港元,交易平台上的喊價聲此起彼落,彷彿那不是流水線產出的玩偶,而是米開朗基羅親手雕琢的大衛像。
金融市場的頂部從來不是用理性鑄造的。1929年大崩盤前,擦鞋童都在談論股票代碼;2000年科網泡沫破裂前夕,華爾街分析師開始用「市夢率」取代市盈率。而今,當太空探索公司的火箭還在試驗階段,其概念股已率先抵達月球軌道——這究竟是對未來的精準定價,還是集體催眠下的資產溢價?
物理學告訴我們,任何脫離引力的飛行都需要持續的能量輸入。而資本市場的引力法則從未改變:當散戶開始教基金經理怎麼投資,當理髮師推薦太空礦業股票,當上市公司只需將名稱加上「元宇宙」就能暴漲,或許正是該檢查推進器燃料存量的時刻。
當然,這並非斷言盛宴即將散場。資本的狂歡可以持續得遠超理性預期,正如凱恩斯所言:「市場保持非理性的時間,總能長過你保持償付能力的時間。」但那些經歷過多次周期的老水手們,已開始悄悄調整帆索——他們記得2000年科網股崩潰時,亞馬遜從107美元跌至6美元的徹骨寒冷;也記得2007年次貸危機前,華爾街天才們如何將垃圾債券包裝成黃金。
或許真正的智慧,在於分辨何時該與狂歡共舞,何時該保留離場的車票。當看不懂的資產開始瘋漲,與其奮不顧身加入賭局,不如溫習金融史裏的那句古老箴言:當音樂停止,永遠要確保自己不是那個沒有座位的人。
市場永遠在貪婪與恐懼間擺盪,而人類的集體記憶卻驚人地短暫。每一次「這次不一樣」的呼喊背後,隱藏的不過是古老投機欲望的數碼化變裝。星空或許無限廣闊,但能穿越周期的,永遠是那些知進退、明得失的冷靜靈魂。
Collis Capital合夥創始人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