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康 - 誰有份令醫療保費上升? | 神耆商機

「這份醫保真是『雞肋』,今年保費已經要交七萬多,還年年加。再過幾年,年保費將突破六位數。累積下來的保費,已足夠我下次『入廠大修』了!其實值唔值得繼續買落去?」一位70多歲的老闆分享。
有調查發現,2022至2023年間,11間保險公司共23款醫保產品加價,漲幅高達26%,可見香港醫保費用持續攀升。保險公司解釋,醫療通脹推升了病房、手術和藥物費用,人口老化令慢性病治療需求增加,加上新醫療技術帶來的高昂成本,以及公營醫療的不便,也促使更多人尋求私營服務,進一步推高了醫保費用,導致保費上升。
然而,較少人討論的是,年輕一代對保險的態度與上一代迥異,也是令保費上升的原因之一。上一代普遍視保險為純粹的保障工具,本着「買安心、不麻煩人、不輕易索賠」的心態,只求在真正需要時獲得保障,並無意從中獲利。
相反,新一代更傾向以「精明理財」思維看待保險,嘗試透過合理善用保險產品,甚至在同儕之間揣摩當中的灰色地帶,盡可能「賺回」所繳的保費,例如:頻繁使用門診服務、要求更多昂貴藥物、把更多狀況描述成醫療需要,「積極」索賠等。這種零尷尬、理直氣壯的心態,即使未至於濫用保險,也令理賠成本飆升。
一位老教授分析道:「我同老婆買保險係希望用唔着,但求買個『平安』。反而我個仔買保險係希望會用到,最好就用盡佢。他們視醫保為『對賭產品』,千方百計要『claim爆』,成本上升令保費飆升。那些不常索賠的人,覺得保費過高,便不願投保,導致『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問題。隨着高風險投保人比例增加,保費定會水漲船高。」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