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你心目中的「香港名醫」?

好友家人的新書發表講座訂了在母親節正日,聽見「香港名醫」這個題目直覺跟自己無關。然而為了支持好友,二話不說立即報名參加。沒想到絕無冷場並得到很大的啟發!

(圖片來源於網路)

該著作涵蓋面廣,詳述了開埠早期、二戰前及勝利後三個時期在政府醫官、醫務教育工作者、私人執業醫生和醫務傳教士四個類別當中對香港西醫發展起關鍵作用的代表人物之事蹟。眾多陌生名字的背後均有媚媚動人的故事,對他們遠大的眼光和拼勁不禁肅然起敬。由於篇幅有限,請容我介紹印象最深刻的三位。

打頭陣的是殖民地醫官艾爾斯(Ayres),他不但是難得的存活者,更服務香港長達四分一個世紀。他是一個盡責並極具前瞻性的人物,他到任不久便前往華人聚居地對衛生環境作全面的深入調研,並因此身患重病甚至險些送命。雖然報告不被重視但艾爾斯從未停步,他建造了正規的精神病院、倡議成立潔淨局以及建議為貧窮的華人提供醫療服務等重要建樹。他無私的付出備受讚譽,香港社區頒予他「鼠疫金質獎章」。日本政府亦因他協助將在千元日鈔上出現北里柴三郎順利找到1894年香港瘟疫的病源而贈他一枚戒指。也許是長期過勞的原因,他退休後兩年即與世長辭。

第二位蔡永業醫生被稱為講者的學習對象。醫務行政人員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專注行醫的同行地位較低微,蔡醫生是少數醫術高明但卻選擇轉行做醫務行政工作,官拜醫務衛生署署長並致力建立行業規範,為官期間的重要貢獻包括促成屋邨診所、整合母嬰服務以及引入美沙酮戒毒等。退休後更憑著無比的毅力去創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更令人意外的是,他還是歷史學家,寫了一些跟香港西醫發展歷史有關如講述何啟爵士精彩人生的重要著作。

壓軸登場的是被冠以「皇上」這個名號的何鴻超教授。只要一看他的玉照,聰明的你必定會立即猜想他跟誰有關係。不錯,他是何東爵士親弟何福的孫子,亦即賭王何鴻桑的堂兄弟!他是一個很愛國的醫生,曾在二戰期間於前線當過軍醫。成為醫院院長後毅然放棄工作往英國深造,將當時尚未流行的放射診斷和放射治療兩大重要範疇引進香港,為本地癌症治療奠下重要基礎。他其中一個貢獻莫過於找到吃鹹魚跟患上鼻咽癌的連帶關係!沒有他的話,南朗醫院亦未必會出現。

筆者非常欣賞兩名作者,為這本書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難得已定居加拿大多年的陳慕華教授在退休後的短短幾年間,同時撰寫多部關於香港醫學史和重要人物的傳記,當中包括其恩師楊紫芝教授。同樣地,黃大偉醫生在繁重的急症室工作之餘仍投身香港西醫博物館的文物收集和帶領導賞團工作。

沒想到在母親節有機會品嚐到這麼豐富的一頓精神盛宴。

趙敏郡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其工作機構之意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