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內地醫生 來港就醫 - 淺談中港醫療與保險索償須知
「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打算引入內地三甲醫院醫生,經「有限度註冊」來港工作,紓緩本港醫護人手不足問題,據了解十月會有十名內地醫生來港執業一年。這個消息一出,就令到很多香港朋友對此感到困惑,當然有人說可以接受,也有些不太了解國內醫療制度的香港朋友有不同的意見,筆者就此問題,從保險業的角度去分享一下睇法。
其實香港的保險公司很多年前已經接受國內醫院的醫療報告作為索償的理據,香港保險公司其實非常信賴國內的醫療制度,眾所周知國內的三甲醫院的醫療水平與世界級並列,所以國內的醫療制度對於港澳台人士充滿信心。
大家還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出名的大醫生也來自北京及上海的大醫院,著名的醫院包括: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內地和香港的醫療制度、體系和服務流程方面都有不同之處,根據《醫院分級管理辦法》的規定,內地的公立醫院按功能及任務不同劃分為一、二、三級(三級為最高級別),按照設施條件、技術建設、醫療服務質量和科學管理的綜合水平每級再確定為甲、乙、丙三等(甲等為最優),三級醫院增設特等,故此醫院共分三級十等。
三級:特等、甲、乙、丙
二級:甲、乙、丙
一級:甲、乙、丙
香港居民的就醫流程與本地(內地)居民一致,細列如下:
🔺門診導診:醫院大堂有導診員,可諮詢就診科室;
🔺掛號:當天可到醫院掛號窗口掛號。如果是初次就診,一般需要先在大堂服務櫃檯憑證件辦理登記,及購買一本門診病歷;
🔺候診:找到相應的科室所在,等候叫號就診;
🔺繳費:醫生初診後開據檢查項目及費用,到繳費處交費;
🔺檢查、化驗:前往相應的檢查、化驗部門,等待檢查並在指定時間及地點,取回結果;
🔺治療:直接前往相應的科室,將結果交給醫生,等候診斷及開藥;及住院:住院之前,應在個人醫療賬戶預存費用。如聘請護工,須自行支付其費用。
在內地看病、檢查等醫療服務,大部分接受信用卡、銀聯、微信等電子付款系統,因此在前往醫院就診前須確保持有足夠現金或攜同保險公司 / 醫療保險服務提供者所出具的會員卡。病人也應該在前往醫院或診所前確認其持有的醫療保險卡是否適用於該醫院。
需要注意境外保險的直接結付醫院網絡僅涵蓋部分中外合資私立醫院和公立醫院國際醫療部。由於現時內地的大多數醫院尚不接受境外醫療保險,香港居民在這些醫院所產生的費用可能需要憑藉相應繳款單及發票向境外保險公司申請賠償。
香港居民如在內地受傷或發病,應盡快到當地醫院就醫。一般情況下,必須徵詢醫生意見,確保病人身體狀況合適才可安排病人返港。其實香港的「自願醫保計劃」也包括國內的保障,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也是港人喜歡的一間醫院。
( 免責聲明:以上資料部份轉載自公開網頁,僅供參考。專欄作者對當中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內容和時效性不作任何保證,亦不承擔任何因使用本專欄內資料而造成的損失以及任何法律責任。請自行核實所有資訊,並在有需要時就具體情況尋求專業人士及法律意見。)
首創保險 爆料平台 電郵即覆
email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