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雲吞原名叫渾沌?《長恨歌》藏細蓉密碼?配呢樣嘢食最夾!

廣東美食多如繁星,而雲吞麵堪稱星中之星。源自廣州,傳來香港,最終遍地開花,街頭巷尾都見到。正宗嘅雲吞麵,唔大碗,唔大粒。小巧而精緻。九錢麵、四粒雲吞、一殼湯,撒撮韭黃,係咁多嘢,雪雪兩聲便吃完,人稱細蓉,係舊時少爺小姐們用嚟頂肚餓嘅小食。 

廣東雲吞麵,小巧精緻,唔係用嚟飽肚,係正餐之間用嚟揳下胃口架咋。

將匈奴人食落肚
廣東雲吞麵,發源於廣州。但其實追本溯源,雲吞嘅祖宗,起源於華北。據說西漢時代,匈奴入侵中原,其中有兩個匈奴首領,一個叫「渾氏」,一個叫「屯氏」,二者皆殺人如麻,凶殘無比。百姓苦不堪言,對二人恨之入骨,乃將以麵皮包著肉餡嘅包子,稱為渾沌,喻作二人,食之而後快。後來渾沌變音成為餛飩,開始四處流傳。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餅即麵食,餛飩以皮包餡,以湯水煮熟,稱為湯餅。北齊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中就有記載:「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宋朝時,類似餛飩的食物,諸如角子等全部稱作「餶飿兒」。至宋元時期,餛飩與角子開始分離,到了明代餛飩就是餛飩,角子改稱餃子。至清代,仍有「冬至餛飩夏至麵」一說,可見餛飩已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麵食。

雲吞一口一粒,有少少金魚尾,又靚又好食。

廣東人改頭換面

餛飩源於北方,傳入廣東,可追蹤到唐宋。宋代高懌的《群居解頤》一書有記載:「嶺南地暖……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喧,食須用扇。」清朝同治年間,湖南人喺廣州開設一種名為三楚麵館的店舖,三楚即湖南、湖北一帶嘅統稱。三楚麵館係麵食專門店,當中也有餛飩,做法按湖南人傳統,餛飩以粗糙麵皮包住豬肉製成,用湯浸住,一碗十多隻,半點不精緻,純粹飽肚為主。直至上世紀二十年代,靈巧的廣東人,將餛飩本土化及精緻化,餛飩皮以雞蛋及麵粉製成黃色幼滑麵皮,取代北方白噬噬的粗糙麵皮,成件事精緻化好多。饀料亦由純豬肉饀變成半肥瘦豬肉,又加了河蝦和烘烤過嘅大地魚末,細細粒的,一口一隻,包成金魚尾狀,更鮮更香更好睇。湯頭亦摒棄淡如水的淡湯,用炙香的大地魚、豬骨、蝦子、蝦殼等熬湯提鮮,上枱前更灑幾滴豬油,真係香噴噴。麵條也講究,用竹昇䟴壓,縱橫交錯,麵才有獨特的韌性及筋道。不單製法改頭換面,連名也索性改埋,以雲吞取代餛飩,廣東人從此將雲吞視為正稱,沿用至今。清末知名狀師何淡如就一則對聯:「有酒何妨邀月飲,無錢那得食雲吞」,足見雲吞已經由大眾食物變成高級精緻。

雲吞麵除咗放湯,仲可以撒上大量蝦子做撈麵,十分香口。

細蓉同白居易有關?
二三十年代,雲吞隨住廣州人移民香港。三十年代中環鴨巴甸街嘅民園麵家,就係本地第一代雲吞麵。至於今日大名鼎鼎嘅麥奀記,就係由麥奀父親麥煥池南傳過來。佢喺廣州早已開設八間池記,以全蝦雲吞麵風靡當時廣州名流政商,連陳濟棠、蔣介石都是客人,故有雲吞麵大王嘅稱號。池記首創細蓉嘅食法,即是「九錢麵、四粒雲吞、一殼湯」,奠定了精緻雲吞麵的標準。關於細蓉來源,大致有三種講法。一係話雲吞麵中加了魚蓉,故名蓉。二係話舊時商賈與姨太太食麵胃口唔同,故夥計分大用和細用兩種,以資識別,而廣東話愛吊高尾音,於是蛻變為蓉。三就嚟自唐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曰: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用來形容女子美貌。民國時,廣州文人雅士見麵在水中散如芙蓉,乃引伸借用,稱麵為蓉。無論你信邊種講法都好,精緻嘅細蓉,一睇擺法就可以認出。九錢麵、四粒雲吞、一殼湯,不在話下,仲要匙羹置底、雲吞在中、麵蓋其上,見麵不見雲吞的,就係合格嘅細蓉。呢種擺法,以匙羹及雲吞盡量把麵條墊高,係防止湯水將麵浸腍,所以食時都要講究,要先呷一口湯,以嘗其鮮。再快脆食箸麵,以嚼其爽。然後食一粒雲吞,享受皮滑饀靚嘅口感味道。當然,雲吞可以蘸一蘸余均益橙色辣椒醬的話,先算講究,先算識食呀老友!

余均益辣椒醬係雲吞麵好朋友,冇佢唔得架。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