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諾 - 鋼琴與小提琴共譜音樂詩篇 | 任意行

  我安坐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上層的G83座上,俯望大舞台,鋼琴的右側輪廓清晰如畫,沈靖韜的側影專注而沉靜,其十指在琴鍵上翩躚躍動,彷彿與音樂共生。這一夜,他不僅展現了精湛的技巧,更以深邃的詮釋,與小提琴家陳蒨瑩的絢爛琴音交織,共譜了一場動人的音樂詩篇。

  貝多芬的《C小調第七小提琴奏鳴曲》,如一場靈魂的對話。鋼琴與小提琴時而齊聲共鳴,時而彼此追問,在緊張與不屈的樂音中,迸發出貝多芬內心的風暴。那不僅是旋律的流淌,更是情感的激盪,是矛盾與力量的深刻交融。

  易沙兒的《G大調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被譽為技巧的巔峰之作。陳蒨瑩之獨奏,舉重若輕,駕馭了每一個艱難的音符——從雙音的複雜交織到泛音的輕靈飄逸,她以琴弓繪畫「黎明」的甦醒,從朦朧漸至輝煌;又以「鄉村之舞」的奔放節奏,引動聽者心弦,彷彿置身於歡騰的節慶之中。

  隨後,沈靖韜獨奏孟德爾遜的《蘇格蘭奏鳴曲》,如一幅流動的畫卷。第一樂章的琶音急促而洶湧,似風雨欲來,勾勒出蘇格蘭高地的蒼茫與憂鬱;第二樂章則如精靈舞動,音符輕盈跳躍,彷彿民間舞蹈的歡快場景;至第三樂章,樂曲漸次激昂,最終毅然轉向大調,以燦爛的琴音劃破陰霾,引領我們走向光明。曲終一瞬,我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心中激動難平。

  沈、陳二人合奏的莉莉.布朗潔《夜曲》,亦如星光點點,溫柔而深邃。沈靖韜曾對傳媒說,每一次演奏過後,過數小時直達深宵方能平復心情。我想告訴他,作為一名樂迷,他的琴音帶我走過一場難忘的旅程——沿途有風暴,有黎明,有遼闊的天地,更有恆久的感動。

張諾
 

鋼琴家沈靖韜。
鋼琴家沈靖韜。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