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業 - 經濟發展「新寵兒」 | 安業興邦

你喜歡寵物嗎?根據政府統計,香港現有24.2萬個住戶飼養貓或狗作寵物,幾乎每十戶就有一戶,毛孩總數超過40萬;市場調查機構更推算,本港因而衍生的消費額每年高達60億元以上。難怪《施政報告》提出放寬狗隻進入餐廳限制後,「寵物經濟」旋即被視為經濟發展「新寵兒」。

  現行法例規定,除了導盲犬和警犬等執行法定工作的狗隻外,任何食肆不得讓狗隻進入,違者最高可被判罰款一萬元及監禁三個月。這條「餐廳禁狗令」源自1994年,當年為了保障公共衞生,防止食物受到污染或傳播瘋狗症,無可厚非,但隨着社會文化和醫藥進步,本港寵物衞生情況已大為改善,瘋狗症風險大幅降低,這條30年前的法令就顯然有點過時,成為橫亙在市民與寵物之間的無形藩籬,不僅隔開了溫情,更阻隔了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所以,當《施政報告》宣布將推出容許狗隻進入的食肆牌照,便形同為香港發展寵物經濟解除了束縛,可以盡情放飛拓展商機。特別是經過前幾年的疫情大流行,在家工作和居家隔離的生活方式讓人倍感孤獨和焦慮,更進一步加速了寵物經濟的發展。舉例一向推崇「人寵共融」的歐洲,去年單是寵物食品市場的消費額便達到293億歐羅,而寵物相關服務和配件市場規模亦達246億歐羅,同步實現百分之九增長,成為後疫情時代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之一。

  再看香港,今年初在灣仔會展舉辦的一個寵物節,帶着毛小孩入場購物的市民絡繹不絕,四天生意額總計突破一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正如推行室內禁煙後,本港吸煙人數隨之下降,相信政府放寬狗隻進入餐廳限制後,亦會提升市民收養愛犬的興趣,寵物餐廳客源更廣,形成良性循環,甚至帶起整個寵物經濟熱潮。政府統計處2018年的數據顯示,本港約有22.1萬隻寵物狗和約18.4萬隻寵物貓。這群「不會說話的消費者」背後,是願意為其傾注愛與金錢的龐大群體,從高端糧食到專業美容,從醫療保險到休閒娛樂,寵物經濟的每個環節都蘊藏着巨大潛力。 

  印度聖雄甘地名言:「一個城市是否文明,從對待動物的態度可知。」事實上,解除餐廳禁狗令意義深遠,遠超商業層面。它象徵着香港正重塑城市溫度,擴闊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生活空間。

  當我們為毛孩打開食肆大門的同時,亦是為香港打開了通往更具活力、更富溫情的未來之門。希望當局與業界保持良好溝通,盡量降低日後申請牌照或執行過程的難度,讓政策發揮出最大效益,市民與毛孩同桌共樂的溫馨畫面不再是夢中場景。

曾安業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