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索罟灣——魚類養殖區發源地 | 猛料阿Sir講古

  行政長官剛發表的2025年《施政報告》第243段「推動漁農業發展」,指出「海洋經濟潛力龐大,漁業是其中一環。政府會在新魚類養殖區發出養殖牌照和提供深海網箱供業界租用,目標在15年內將本地海魚養殖產量增加十倍;亦會推動現代化水產養殖。」

  「欲食海上鮮,莫惜腰間錢」,海鮮一向是貴價和價錢浮動,所以有「海鮮價」這有趣形容詞,而深水石斑是人所共知的「好魚」,本地歇後語是「好瘀」——丟臉。

  以往在海鮮需求未飽和及海洋未受到嚴重污染前,從海上捕魚是獲取海上鮮最好及唯一的方法,而香港吃海鮮出名的地方人所共知是鯉魚門、流浮山、三門仔和西貢等,而離島則有長洲和南丫島索罟灣等。

  在六七十年代南丫島索罟灣是乘私家遊艇去吃海鮮最有名的地方,當地最早經營海鮮酒家是「周記」,因酒家和很多大拖艇有緊密聯繫,獲得供應最新鮮和最上乘的海鮮,由於生意好,但始終供應未能配合客人的需要,因捕回來的海鮮種類未必是客人想吃的那種,他們便想到在大木艇的水倉養着海魚,供客人挑選,比今天養在魚缸供客人挑選更有特色和風味,而一些未被客人挑選的小魚更「無意中」養大了。

  憑着這些經驗,一些聰明的島民便在三面環山的索罟灣海灣搭建起一些魚排,方法是用木條和鐵枝做成方格狀,在旁邊綁上儲滿空氣的電油桶,懸掛及固定漁網在水中,魚排浮在海中,在附近捕捉有價海鮮小魚(魚苗)放入魚籠養殖,把廉價魚切碎及磨爛餵飼,把小魚養大,成為貴價海鮮。現漁農自然護理署稱之為「傳統木製浮排懸掛方式養殖海魚」。

  很快很多人便仿效,「霸海畫地」建魚排,不久索罟灣海灣便變成了養殖貴價海鮮基地,自由發展及從錯誤中領悟出一套養殖海鮮之法。當時香港政府採取「不支持但也不干預」政策,直至80年代,「霸海畫地」出了亂子和海水汚染等問題,政府被逼開始採取登記及發牌政策,早期霸了的便趁機出售,發了一筆小橫財。這養殖貴價海鮮方法非常成功,使海鮮保持穩定供應及價格,不同地方對這新興行業有興趣的人都到索罟灣取經,學習這套搭建魚排和養殖海鮮之法,自此香港不同的海灣也出現養殖海鮮魚排。

  索罟灣「一步一腳印」地成為了養殖海鮮的鼻祖。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