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門 - 月餅的回憶 | 慢活時代

  中秋過後,我對月餅還是意猶未盡。現代人健康意識重,月餅的脂肪、鈉及糖的含量高,我已比以前少吃了,唯有每次只吃一小塊,也不減滿足感。我吃慣傳統的雙黃蓮蓉月(還要是黃蓮蓉)和五仁月,對近年流行的新款月餅和採用各種西式餡料的月餅不太欣賞。用鹹蛋黃做的甜點(包括奶黃餡)誘人之處,在於那一點點鹹味,不但沒有違和感,還把糕餅的味道提升,在其他傳統中式糕餅中很少見。但西式曲奇餅、雪糕和巧克力的製作,必定少不了那一小撮鹽。同理,五仁月內的靈魂是金華火腿,令味道複合雋永。

  網友傳來一張70多年前的「高陞老餅家月餅價目臚列」,第一款就是「高陞雙喜月」,售價每盒「玖元六」,還有很多引人入勝的名目,如「銀河夜月」、「西施醉月」、「嫦娥奔月」,究竟裏面是甚麼餡料已很難考證了。有些品種一看便為之垂涎,如「正式杏蓉月」令人想起西式的杏仁糕(marzipan),原來中式糕餅也有,現在恐怕已失傳了。還有「杬仁鳳凰月」、「杬仁荳沙月」,欖仁的製作功夫多,是五仁月和順德菜大良炒鮮奶不可或缺的配料,但它的貨源不多,今天很少有餅家會費這苦心了。

  這價目表教人意外的是,原來冰皮月餅不是近年新事物,在1951年高陞已在賣「氷皮蓮蓉月」和「氷皮荳沙月」!當年的香港恐怕冰箱還未普及,看來它是不用冷藏的,但不經焗製的白色餅皮又如何保鮮?我估量用料應該是熟的糯米粉(如糍粑那種),或添加些澄麵或粘米粉之類,究竟製法如何,希望有老師傅賜教。

前資深公務員
現任時事評論員
音樂人
楊立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