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業 - 《施政報告》改革思維 | 安業興邦

香港說轉型說了許多年,但始終未竟全功,原因之一,是執行推動有落差,有時在關鍵點出現拖沓、走樣甚至半桶水。特首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出招,改革特區治理體系中最深層部分,正是要向這個痼疾落刀,以加快香港轉型的步伐。

  正如管理學大師杜拉克的理論總結:管理之髓在於治人,組織之魂繫於用人。當年首任特首董建華引入高官問責制,亦是源於這份精神,為要建立從屬分明、權責清晰的施政團隊,能更有效施政,推展良策。事隔二十多年,今年《施政報告》提出「部門首長責任制」和「強化公務員評核機制」,其實是問責制理念的縱深和橫擴,令官員從上而下如臂使指,避免政令在執行過程中走樣變調。

強化公僕責任意識 提升績效

  須知道,2002年高官問責制引入之時,其層級只圍繞政治任命的司局長,其後第二任特首曾蔭權擴大問責制,下延至副局長和政治助理,但十八萬公務員的運作和生態基本上沒有改變。政府內絕大部分的公僕都是盡忠職守、兢兢業業的,但樹大難免有枯枝,若然有主事官員推動政策時得過且過、慢條斯理,以現時制度,要處理並不容易。

  《施政報告》提出把司局長政治問責和公務員行政問責銜接起來,釐清責任歸屬,出現問題時查找不足,作出處分,就是要進一步強化公務員(特別是高級公務員)的責任意識,提升績效,確保政策執行精準到位。這次改革優化治理體制,不僅預期為本屆政府管治注入新氣象,同樣有利以後各屆政府施政,影響深遠。

  這條改革脈絡落到實處,首先在北部都會區表現出來。《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由行政長官親自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提升決策層次,說白了,是以最高權威推展進度,不容任何官員拖拉散漫。另外下設司長或副司長領導的三個工作組、簡化行政措施「拆牆鬆綁」、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等,也就是法規和行政上的結構性改革了。

  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引擎,北都肩負創造土地供應、促進產業轉型、推動與內地融合等多重任務,如果北都規劃不來一次革新式提速推進,香港轉型就無從談起。

  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總結說:「今天的香港,站在邁向『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我們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這過程逆轉不了,轉型是邁向經濟更強大的必經過程。」改革與轉型首尾呼應,預表着做好改革,轉型便更有希望實現。

  香港擁有國家作最強大後盾,加上享有國際機遇的疊加優勢,只要我們上下一心、改革求變、抓緊機遇,香港前景必然更加光明和廣闊。

曾安業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