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 冬病夏治良機 三伏灸健體抗病 | 中大說中醫

預防勝於治療雖屬老生常談,但卻是行之有效的保健養生定律。中醫學上,具「冬病夏治」功效的「三伏灸」療法,正是體現「治未病」的良方之一,時值炎夏,大家不妨把握有助人體強化機能抗病的好時機。 文:張淼 部分圖片:資料圖片
「春夏養陽」 醫理
很多人都聽說過「冬病夏治」,那甚麼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醫的一種特色療法,《黃帝內經》提出「春夏養陽」可以預防冬天疾病的發生,是指通過夏季陽氣旺盛的時機,借助藥物、艾灸、貼敷等方法,扶助陽氣,調理冬季易發或加重的虛寒性疾病,其核心在於「治未病」,利用自然氣候特點增強體質,減少冬季疾病復發,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體質虛弱易感冒者、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哪些人適合?
三伏灸是中醫實踐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早在清朝初期張璐的《張氏醫通》中已有夏日「三伏」中,利用白芥子塗法防止哮喘復發的記載。三伏灸主要適合人群包括以下:
‧亞健康人群
過敏體質調理: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等。
陽虛體質調理:體虛怕冷、手腳冰涼、痛經、宮寒、慢性盆腔炎等。
氣虛體質調理:乏力易疲勞、體虛易感冒、免疫力低下者等。
‧腫瘤及術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骨關節病人群
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風濕、筋傷疼痛等。
‧腸胃虛弱人群
胃口差、脾胃虛寒、易腹瀉等。
選陽氣最盛時份
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的一段時間,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灸是中醫「冬病夏治」的代表性療法,又叫扶陽灸,指在全年陽氣最盛的三伏天,將溫經散寒、辛香走竄的中藥貼敷於特定穴位,通過藥物滲透和穴位刺激調節氣血、疏通經絡、增強體質、扶益陽氣、提高免疫力,常用於防治冬季易發的虛寒性疾病。
中醫根據「天人相應,因時制宜」的原理,會在三伏天順應大自然的趨勢進行艾灸治療,此時的艾灸治療,最容易恢復和提升人體的陽氣,增強身體的防衛功能,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就是三伏天做艾灸的原理和意義。
哪些日子進行?
三伏灸的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現外加伏前準備和伏後鞏固。「三伏」是指三個農曆節日,古醫書載,伏日必是庚,庚屬金,與肺相配,醫學認為,寒來暑往,時序變遷,對人體關係至大。
具體時間安排:
伏前 2025年6月19日
解毒 至7月19日
初伏 2025年7月20日
驅寒 至7月29日
中伏 2025年7月30日
清養 至8月8日
末伏 2025年8月9日
化瘀 至8月18日
伏後 2025年8月19日
固本 至9月1日
參加 「三伏天灸療程2025」
想知道自己適合做三伏灸嗎?不妨找相熟的中醫師看下舌,把下脈,了解一下情況,分析一下體質。除了治病,三伏灸還可以強健體魄,疏通經絡,溫陽散寒,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是「冬病夏治」的絕佳選擇!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轄下診所(中大中醫診所)將於2025年7月至8月舉辦「三伏天灸療程 2025」,歡迎有興趣人士於網上或致電報名。
查詢:3943 9933(中大校園)、2873 3100(沙田)、2873 3053(灣仔)、2873 3067(尖沙咀),或掃描以下二維碼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