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培 - 列車的第二生命 | 「培」伴前行

萬物都有既定的生命周期,列車也不例外。市區綫列車服務我們40多年,曾經翻新亦接近資產年限,東鐵綫「烏蠅頭」列車則已於3年前榮休,輕鐵近年亦換新車。列車的生命周期各有長短,換新列車固然是令人興奮的項目,而中間的財務、工程和設計,則需多年的籌備規劃。好像我們近來逐步引入市區綫的「Q車」,其實在2015年已經「落單」購買。猶記得我當時是以車務總監身份,講解購置新車的計劃及新列車設計。

  列車舊換新,舊列車及部件又何去何從?鑑於列車體積龐大,我們和業界同儕都只能精挑細選個別的車卡,予以保留保育。有些鐵路會將列車上的特色標誌出售,但始終只局限於小眾交易。我將如何盡量善用退役列車這個課題,交託予公司跨部門同事組成的小組,並於2021年開始了「退役列車保.傳計劃」,目標是為退役列車賦予第二生命,同時讓它們走進社區,體現鐵路與香港相伴連繫。

  這幾年間我們向社區、學校捐出車廂和部件,有成為同學們的教室,也有坐落社區成為市民休憩之所。大埔林村河的「烏蠅頭」避雨亭,既為區民遮風擋雨,亦同時成了打卡點。有學校打造了列車教室,以生動活潑的方法提升同學的學習興趣,卓有成效。至於灣仔「海濱站」的「烏蠅頭」列車,在維港美麗的景色襯托下,甚至成為婚照的取景。 

  除了整卡車廂,我們又透過非牟利機構送贈列車部件,並由合資格的義工將扶手環等部件重新組裝為長者健身設施,除了長者中心,還上門為長者安裝作居家復健之用。現時我們已捐贈超過500個列車部件,它們的生命已不限於路軌上,而是延伸到社區,重新散發着生命力,並在城中不同角落繼續以另一姿態服務大家。
金澤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