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智駕」迷思(三) | 北漂見聞

近年來內地電動車廠商在「智能駕駛」的研發及宣傳推廣時避重就輕,主打「冰箱、彩電、大沙發」等一些錦上添花的噱頭上,而較少着墨作為一駕車本身核心功能的電機性能、駕駛操控系統、電池續航等方面,給駕駛用戶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憂。
這種捨本逐末的取態,終於引起監管關注。上月(4月)中,工信部召集20間內地車廠進行閉門會議,探討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方向和規範。會議結束不久後,一份據聞是「內部會議記錄」的文件在網上流傳,涉及智駕的宣傳、使用和部署。
宣傳方面,根據該文件,監管已明確要求車企禁用「自動」、「自主」、「智駕」等誤導性表述,建議統一使用「組合輔助駕駛」。
使用方面,監管亦提出一系列指引,以降低駕駛者注意力分散而導致的事故風險。例如,通過人面識別等技術,禁止過於「鬆弛」的座椅調節,避免駕駛者脫離駕駛狀態;若發生事故系統將對駕駛者做出懲罰,如一段時間內不可再使用輔助駕駛功能;同時,禁止電動車提供「自動泊車」、「一鍵召喚」等完全毋須駕駛者操作的功能。
部署方面,上述文件要求車廠不可再向用戶推送未成熟的功能。換言之,車廠不可將廣大用戶當作「白老鼠」,為其測試新功能。
監管約談的效果立竿見影。筆者前幾周專欄的提到的小米集團(1810),已做出相應整改。該公司汽車業務官網,新車訂購頁面的表述,已不見此前的「智駕」,全部改為「輔助駕駛」。例如小米SU7的「Pilot Pro」,已改為「輔助駕駛Pro」。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願其他電動車廠亦能從善如流。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