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洛 - 從《看我今天怎麼說》看DEIB發展 | 嘉洛的光影世界

  《看我今天怎麼說》女主角鍾雪瑩獲金馬影后,除了是演技肯定外,台灣社會近年進一步往DEIB發展,相信亦是評判考量因素之一。眾所周知今天的DEI,其實始自美國憲法1964年通過民權法案後,致力普及種族平權(Equity)以及多元化(Diversity),因此促生了對差異性的認知與包容共融(Inclusion)概念而成。之後美國企業及社會給予少數族群系統性的支援,如增加女性的中高管理階層、身心障礙者等軟硬件支援。隨着近年企業努力落實ESG時,當中環保及公司治理都有可量化作為,DEI反而成為社會責任層面的重要項目。

  問題是發展了半個多世紀的先行者美國,本身也陷入瓶頸困局,隨着DEI計劃普及,激起了民間逆向歧視質疑,近年更成為政治選舉籌碼。年初特朗普二次執政,簽署行政命令結束聯邦政府中DEI項目,並不斷將DEI「妖魔化/污名化」;同期全球DEI發展正進入下一階段DEIB,新增的B就是認同感/歸屬感(Belonging),這亦是終極理想目標,必須倚賴企業與社會持續全面性投入資源,持份者共同加持下才可產生,因為追求共融不一定產生歸屬感,但沒有共融就一定不會產生歸屬感,更重要這是新世代接受的價值觀之一。

  黃修平的《看我今天怎麼說》以3個聽障人士在人工耳蝸、手語、口語、讀唇等抉擇,探討了他們追夢、身份認同與社會接納程度等挑戰。儘管科技提供了更好選擇,但更重要是他們心底說話被聽到多少?英國《衛報》有一篇文章提過「多元是結果,公平是路徑,共融是確保大家能夠一起走這條道路的態度。」故不憑單追求指標性的DEI,而該是歸屬感強的DEIB,更要是大家同理感受到的!

嘉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