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恩 - 無「性」不歡|好好過日子

看到有人在網上出了個帖子說:「性消費沒有欺侮我,我為甚麼要報復性消費?」

這句話,明顯是調侃近來常常聽到的那句「報復性消費」,但同時也令人想起今天語言之中的「性」氾濫。粗略數數:「重要性」、「絕對性」、「關鍵性」、「一般性」、「經常性」、「普遍性」、「科學性」、「學術性」、「文學性」、「短暫性」、「間接性」、「突發性」、「持久性」、「創造性」、「相對性」——諸如此類,好像不在名詞之後加一個「性」字,這個名詞就不完整。無「性」不成句,以致我們每天帶在身邊的身份證上,也要鄭重說明我們都是「永久性居民」。

以上這些「性例子」,因為被人用慣用熟用濫,成了今日文字和語言的慣例,搞得許多人在寫在講的時候,不管用不用得着「性」,都必定要將這個「性」字加上去,好像不加就不顯其「加強性」。更多的人,則連這點都不會去想,而是以為詞句根本如此,不這麼用,便文不成文,話不成話了。比如以為不說「重要性」就不重要了,不說「關鍵性」就不成關鍵了,不說「學術性」就沒有水平了。以此類推,這個「性」便大大有「必要性」,缺了它,就不像話了。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例如上述那些詞語,你把那個「性」字去掉,剩下的名詞意思照舊,重要還是重要,關鍵還是關鍵,一般還是一般;絕對不會變相對,持久不會變短暫,就像你的身份證上少了一個「性」,你依然還是香港的「永久居民」。

那麼為甚麼還非要用這麼多「性」呢?因為這也是今時今日一種流行毛病,大概可以稱作「語言性病」,比「高費19」頑強萬倍,患者極多,群醫束手。
李純恩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