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無疆界系列——科匯工業機械行政總裁郭光宇 「跳上太空」的工業家

郭光宇,一位奮發向上的本地工業家。他於90年代初在英國取得機械工程學士後,踏上人生的事業旅途,由於肯搏肯捱,不怕蝕底,很快便獲得老闆賞識委以重任,獲得珍貴的實戰及管理經驗。雖然公司敵不過科技洪流而倒閉,但郭光宇沒有言敗,更在往後十多年間,經歷了事業的「三級跳」,由獲得瑞士高科技公司賞識、到公司易手升任合夥人,最終創立科匯工業機械有限公司,為中港市場引入歐洲知名品牌功能塗層設備,一圓「老闆夢」。
他在偶然機會遇上城市大學EMBA課程。在實踐商業理論、以及同學的集思廣益下,讓這位「工程人」乘着新款智能手機推出的良機,及時掌握「天時地利人和」,協助科匯在中國市場站穩陣腳,營業額更在幾年間以倍數上升,分公司由兩間擴展到七間,甚至「跳上太空」,榮登國家探月工程探測器嫦娥五號的物料供應商。
王:城市大學EMBA課程總監王澤森博士
徐:視野無疆界系列統籌徐燦傑 (Prof J )
劉:頭條日報廣告部業務總監劉孟輝(Jacky)
郭:香港科匯工業機械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郭光宇
劉:能向讀者介紹一下讓貴公司最引以自豪的產品或技術嗎?我們日常接觸的生活產品,有甚麼是與這種科技有關?
郭:我們主要做「表面工程」(Surface technology),即在金屬表面加一層非常薄的合成陶瓷物料上去,例如氮化鈦(TiN)、氮化鉻(CrN)、氮化鋁鈦(ATN)、納米複合塗層(ALL)、鋁鉻基塗層(ACO)等,以增加硬度及改善表面性能,主要為不同行業如智能手機、飛機、高鐵內所需用到的刀具、模具、零件作塗層。打個比喻,汽車或飛機的引擎內部都會加上塗層,有助降低磨擦和損耗,讓機械更耐用,並延長壽命。這個塗層有多薄呢?我們會用微米μm作量度單位;一般來說,一條頭髮的厚度大約有60至70μm,以薄膜技術為例,一層就只有1至2μm左右。
談到最引以自豪的事,是我們最近與理工大學合作,為中國長征五號火箭運載的探月工程探測器嫦娥五號機械手提供薄膜,由於太空的溫差高達攝氏200度,環境非常惡劣,但其機械手的骹位需要活動以執行任務,因此外層「硬得來」亦要潤滑,我們便為其提供特殊的固體潤滑塗層,讓它在極端環境下仍能活動自如。
王:那麼你們最主要的生意來源在那裏?
郭:坦白講,為嫦娥五號提供薄膜技術,是「為人民服務」嘛,因此這個項目都是不計成本的去作。事實上,我們最普及的技術及產品是加工不同類別材料的刀具塗層如切削石墨、陶瓷(人造牙齒)、不銹鋼手機外殼、模具材料等,未來我們會探索塗層在汽車、能源等行業之應用,因我相信這些市場在未來十幾年都有很大的潛力。
徐:去年正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舊經濟深受打擊,有否對貴公司的客戶構成影響,為你的生意帶來負面因素?期間內地工廠有否停工?
郭:2020年爆發新冠肺炎時,第一、二季的業務確實受到影響,但第三季已開始回升,第四季生意更「多到做唔切」,甚至請不夠人,要用「三工加獎金」來吸引員工留下。
當中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疫情過後內需回暖、電子產業相關消費刺激,不少產品如曲面電視、5G手機等深受國內居民歡迎,令相關零件的需求大增,而這些零件都需要用到我們的塗層。
徐:作為「工程人」,是甚麼驅使你進修城大商科碩士?起初會否較難適應?
郭:回想起大約在2010年,即是公司成立約十年之際,當時業務已跳出香港,並逐步於內地發展。但由於在2006年起,開始愈來愈多瑞士及德國的同行公司加入中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相反,公司在固化的管理、程序化的生產模式中,業務發展好像陷入了樽頸位置,我對於如何建立品牌形象、進行有效的市場推廣等,突然覺得沒有頭緒。在變幻無常的商業環境中,如何才不會被浪潮淹沒呢?
在一次偶然機會下,我參加了城大商學院舉辦的論壇,深感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對自己的事業發展相當有幫助,因此決定報讀,希望課程能幫助自己帶領公司持續發展。
王:就讀城大EMBA對閣下的事業發展或公司業務有何幫助?
郭:作為機械工程師,我以往只專注追求技術上的創新,但城大EMBA課程令我明白作為一間公司的掌舵人,應該通盤考量業務各方面的發展空間和挑戰,並且將課堂上教授的學術知識和技巧,應用在日常營運管理之上。
或許讓我以數據說話,當時我的公司在香港、深圳和北京設有辦公室,當時收入不算多,一個月大約只得200萬左右;但當完成了EMBA課程後,掌握了很多經營和管理理論,加以實踐應用後,公司的規模得以擴大,並已設立了7個分公司,每月的營業額已增至1,000萬以上,引證了「學以致用」這句成語。
王:你如何評價在城大EMBA課程認識的同學,對你的學習或事業上的幫助?
郭:在城大EMBA就讀期間,有幸認識了不少商界領袖、金融專才、投行高層和物流專家,由於他們來自各行各業,與他們透過日常交流及準備團體習作時,擴闊了我的視野,也給予我很多啟發,讓我這個以往只專注「搞機械」的「井底之蛙」,一下子跳了出來進入了這個多姿多彩的商業世界。
有時候,同學們會把各自公司業務所面對的難題,作為習作的研究主題,再與教授及學習夥伴在課堂中討論,這個舉動,就仿似邀請了一班來自不同背景的專家,一同為公司業務出謀獻策,是很珍貴的機會。漸漸地,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我的思路開始清晰,就是樹立品牌文化,將「科匯」兩個字打造成中國市場最有力的金質名片,再逐步擴充。
在課堂內外,我和各位同學都非常友好,即使畢業後,大家的關係仍然密切,仿如一個大家庭般定期見面,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前,我們每個月都會有聚會,商談合作和投資大計呢。
嶄新EMBA體驗:
驅動創新,聯繫亞洲,通曉融資
https://www.cb.cityu.edu.hk/emba/hk/
Jacky哥


他在偶然機會遇上城市大學EMBA課程。在實踐商業理論、以及同學的集思廣益下,讓這位「工程人」乘着新款智能手機推出的良機,及時掌握「天時地利人和」,協助科匯在中國市場站穩陣腳,營業額更在幾年間以倍數上升,分公司由兩間擴展到七間,甚至「跳上太空」,榮登國家探月工程探測器嫦娥五號的物料供應商。
王:城市大學EMBA課程總監王澤森博士
徐:視野無疆界系列統籌徐燦傑 (Prof J )
劉:頭條日報廣告部業務總監劉孟輝(Jacky)
郭:香港科匯工業機械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郭光宇
劉:能向讀者介紹一下讓貴公司最引以自豪的產品或技術嗎?我們日常接觸的生活產品,有甚麼是與這種科技有關?
郭:我們主要做「表面工程」(Surface technology),即在金屬表面加一層非常薄的合成陶瓷物料上去,例如氮化鈦(TiN)、氮化鉻(CrN)、氮化鋁鈦(ATN)、納米複合塗層(ALL)、鋁鉻基塗層(ACO)等,以增加硬度及改善表面性能,主要為不同行業如智能手機、飛機、高鐵內所需用到的刀具、模具、零件作塗層。打個比喻,汽車或飛機的引擎內部都會加上塗層,有助降低磨擦和損耗,讓機械更耐用,並延長壽命。這個塗層有多薄呢?我們會用微米μm作量度單位;一般來說,一條頭髮的厚度大約有60至70μm,以薄膜技術為例,一層就只有1至2μm左右。
談到最引以自豪的事,是我們最近與理工大學合作,為中國長征五號火箭運載的探月工程探測器嫦娥五號機械手提供薄膜,由於太空的溫差高達攝氏200度,環境非常惡劣,但其機械手的骹位需要活動以執行任務,因此外層「硬得來」亦要潤滑,我們便為其提供特殊的固體潤滑塗層,讓它在極端環境下仍能活動自如。
王:那麼你們最主要的生意來源在那裏?
郭:坦白講,為嫦娥五號提供薄膜技術,是「為人民服務」嘛,因此這個項目都是不計成本的去作。事實上,我們最普及的技術及產品是加工不同類別材料的刀具塗層如切削石墨、陶瓷(人造牙齒)、不銹鋼手機外殼、模具材料等,未來我們會探索塗層在汽車、能源等行業之應用,因我相信這些市場在未來十幾年都有很大的潛力。
徐:去年正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舊經濟深受打擊,有否對貴公司的客戶構成影響,為你的生意帶來負面因素?期間內地工廠有否停工?
郭:2020年爆發新冠肺炎時,第一、二季的業務確實受到影響,但第三季已開始回升,第四季生意更「多到做唔切」,甚至請不夠人,要用「三工加獎金」來吸引員工留下。
當中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疫情過後內需回暖、電子產業相關消費刺激,不少產品如曲面電視、5G手機等深受國內居民歡迎,令相關零件的需求大增,而這些零件都需要用到我們的塗層。
徐:作為「工程人」,是甚麼驅使你進修城大商科碩士?起初會否較難適應?
郭:回想起大約在2010年,即是公司成立約十年之際,當時業務已跳出香港,並逐步於內地發展。但由於在2006年起,開始愈來愈多瑞士及德國的同行公司加入中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相反,公司在固化的管理、程序化的生產模式中,業務發展好像陷入了樽頸位置,我對於如何建立品牌形象、進行有效的市場推廣等,突然覺得沒有頭緒。在變幻無常的商業環境中,如何才不會被浪潮淹沒呢?
在一次偶然機會下,我參加了城大商學院舉辦的論壇,深感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對自己的事業發展相當有幫助,因此決定報讀,希望課程能幫助自己帶領公司持續發展。
王:就讀城大EMBA對閣下的事業發展或公司業務有何幫助?
郭:作為機械工程師,我以往只專注追求技術上的創新,但城大EMBA課程令我明白作為一間公司的掌舵人,應該通盤考量業務各方面的發展空間和挑戰,並且將課堂上教授的學術知識和技巧,應用在日常營運管理之上。
或許讓我以數據說話,當時我的公司在香港、深圳和北京設有辦公室,當時收入不算多,一個月大約只得200萬左右;但當完成了EMBA課程後,掌握了很多經營和管理理論,加以實踐應用後,公司的規模得以擴大,並已設立了7個分公司,每月的營業額已增至1,000萬以上,引證了「學以致用」這句成語。
王:你如何評價在城大EMBA課程認識的同學,對你的學習或事業上的幫助?
郭:在城大EMBA就讀期間,有幸認識了不少商界領袖、金融專才、投行高層和物流專家,由於他們來自各行各業,與他們透過日常交流及準備團體習作時,擴闊了我的視野,也給予我很多啟發,讓我這個以往只專注「搞機械」的「井底之蛙」,一下子跳了出來進入了這個多姿多彩的商業世界。
有時候,同學們會把各自公司業務所面對的難題,作為習作的研究主題,再與教授及學習夥伴在課堂中討論,這個舉動,就仿似邀請了一班來自不同背景的專家,一同為公司業務出謀獻策,是很珍貴的機會。漸漸地,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我的思路開始清晰,就是樹立品牌文化,將「科匯」兩個字打造成中國市場最有力的金質名片,再逐步擴充。
在課堂內外,我和各位同學都非常友好,即使畢業後,大家的關係仍然密切,仿如一個大家庭般定期見面,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前,我們每個月都會有聚會,商談合作和投資大計呢。
嶄新EMBA體驗:
驅動創新,聯繫亞洲,通曉融資
https://www.cb.cityu.edu.hk/emba/hk/
Jacky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