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紀行——亞洲之粹

  二○二一年亞洲五十最佳餐廳名單公佈,今年在五十最佳餐廳以外,還增添了「亞洲之粹」(Essence of Asia)名單。按照大會說明,這是一份不設排名的餐廳名單,當中結集了多家能代表亞洲地區獨有飲食文化的餐廳。
  「亞洲之粹」名單是根據二○二○年及二○二一年「亞洲50最佳餐廳」的獲獎名廚、「亞洲50最佳餐廳」評審委員會,以及亞洲區內德高望重的飲食界領袖的推薦而編選。「亞洲之粹」名單是新添加,涵蓋面闊,街頭小食攤、慈善機構、老牌食府及業界的後起之秀,大會都有照顧。
  老店小攤,台北「黃記魯肉飯」、檳城「檳暹路炭炒粿條」及香港「澳洲牛奶公司」,都是許多人的成長記憶。香港的慈善飲食代表,還有深水埗明哥的「北河同行」。
  「亞洲之粹」,在我看來目的是「接地氣」,為了接觸面更廣,讓媒體多報道,把原本單純的一個亞洲餐廳排名榜單,搞不好可能會變成一個XX娛樂台的太公分豬肉獎項,變得完全沒有公信力。
  廣東話歇後語「太公分豬肉」是人人有份,其實太公分豬肉,最初只分男不分女,過往農村豬肉矜貴,村民要殺一頭豬,分給男丁,主要是以「一丁一戶」為概念。現在吃豬肉,已經不再是甚麼稀罕事,分豬肉分給所有村民,圖一個意頭,派出一份福氣,因此被分到的豬肉叫做「福肉」。「太公分豬肉」由村內德高望重的人做分配,太公輩份高,所以以太公之名命名!
  美食文化應該是多元化,榜單要成功應該是專注化,「人人有份」影響了專業性,愈多獎項,只會顯得愈不真實!
(www.youtube.com/channel/UC39gFX0VF1BxPRDOfFu4Lmw?view_as=subscriber)
紀曉華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