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榕細語——治療心靈的時裝良藥

「生活已經很艱難,而如果購物可以讓你稍稍感到快樂,那管他的!狠狠給我買下去!」
最近看見一篇關於時裝購物心理學的文章,作者以這句作結尾,讓我即時想起早年劉鳴煒曾經呼籲年輕人,說只要少去旅行、少消費,就有機會「上車」買樓,這種思維反映出社會存在兩種派別的人——「消費主義」及「反消費主義」。
很多人認為即使有多節儉、生活多拮据,也趕不上樓價,過不到壓力測試,與其每天斤斤計較地生活,不如及時行樂,好好享受。另一方面,亦有很多人甘願做「樓奴」,情願好好理財,生活清簡一點,至少能夠有個安樂窩。
不論你是支持哪一種消費主義,面對着疫情這一年,生活不得不清簡下來。不知道大家會否因此積蓄多了,還是因為未能經常外出的關係,每一次逛街的時候都有報復式消費心態呢?
不停消費購物的心態,在經濟學上名為「稀缺心態」,這個概念指出人們會因為愈欠缺甚麼,而愈渴望擁有甚麼。因為疫情限制了所有活動,所以往往趁有機會的時候就大舉消費。
記得大學時修讀的文化學科,指出大部份人的消費思維,特別是在時裝領域的都是Conspicuous Consumption(炫耀性消費),在稀缺心態下,這個現象更為明顯。時裝品牌大多偏向為韋伯倫商品(Veblen Good),在經濟學上是指一種商品的價格高於其特色與功能,好像許多時裝名牌喜歡將Logo投放在設計上,而價錢往往比其他同類商品貴幾倍。這種商品能滿足人類的虛榮心,是財富與地位的炫耀,亦解釋到為甚麼一些特別彰顯品牌Logo的設計價錢再離地,仍然會比較受歡迎,因為是「看得到」的財富。
話雖如此,儘管這些設計被看作為炫富的行為,不論是否時裝人,受落的依然大有人在,既然能令人感受到滿足感,這種消費也可以當作是治療心靈的良藥!
馮榕榕(Ruby)


最近看見一篇關於時裝購物心理學的文章,作者以這句作結尾,讓我即時想起早年劉鳴煒曾經呼籲年輕人,說只要少去旅行、少消費,就有機會「上車」買樓,這種思維反映出社會存在兩種派別的人——「消費主義」及「反消費主義」。
很多人認為即使有多節儉、生活多拮据,也趕不上樓價,過不到壓力測試,與其每天斤斤計較地生活,不如及時行樂,好好享受。另一方面,亦有很多人甘願做「樓奴」,情願好好理財,生活清簡一點,至少能夠有個安樂窩。
不論你是支持哪一種消費主義,面對着疫情這一年,生活不得不清簡下來。不知道大家會否因此積蓄多了,還是因為未能經常外出的關係,每一次逛街的時候都有報復式消費心態呢?
不停消費購物的心態,在經濟學上名為「稀缺心態」,這個概念指出人們會因為愈欠缺甚麼,而愈渴望擁有甚麼。因為疫情限制了所有活動,所以往往趁有機會的時候就大舉消費。
記得大學時修讀的文化學科,指出大部份人的消費思維,特別是在時裝領域的都是Conspicuous Consumption(炫耀性消費),在稀缺心態下,這個現象更為明顯。時裝品牌大多偏向為韋伯倫商品(Veblen Good),在經濟學上是指一種商品的價格高於其特色與功能,好像許多時裝名牌喜歡將Logo投放在設計上,而價錢往往比其他同類商品貴幾倍。這種商品能滿足人類的虛榮心,是財富與地位的炫耀,亦解釋到為甚麼一些特別彰顯品牌Logo的設計價錢再離地,仍然會比較受歡迎,因為是「看得到」的財富。
話雖如此,儘管這些設計被看作為炫富的行為,不論是否時裝人,受落的依然大有人在,既然能令人感受到滿足感,這種消費也可以當作是治療心靈的良藥!
馮榕榕(Ru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