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同音——企業家才是經濟支柱(上)

  無論你打開哪一本經濟的教科書,在第一課你一定會讀到生產的四大要素,它們是土地、勞動力、資本和企業家。其中企業家這個因素經常給人們遺忘或者沒有足夠的注意。社會需要花八年的時間培養一位醫生、八年的時間培養一位律師。培養一位企業家可能需要超過十年、十五年,因為企業家的成長需要失敗的經歷。
  企業家的定義並非工商管理畢業學生,並非MBA的專才,而是在骨子裏需要有一個正能量、經得起挫折、可以團結團隊、說服客人、串連其他生產要素、有追求、有熱誠甚至有貪念的一個人才。幸運的企業家,家裏可能已經為他準備了其他生產要素,例如資本、土地。白手起家的企業家,需要自己去爭取這些與生俱來沒有的條件。
  香港經歷了數次金融海嘯,很多資產隨風而去,但是最令人惋惜的就是這些時候有很多企業家燒炭自盡。在1997年和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當年平均每天有一位企業家自殺。所以創造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創造一個穩定的社會經濟增長配套力量,是當今任何一個政府都需要做的天職。很可惜這個世界存在一些挑起金融風暴或者政治風暴的別有用心的力量。
  企業家在這個社會的重要在於創造就業、推動經濟、創新發明。其實培養企業家最難的並不是技術,無論在會計、法律、銷售、生產,協調這些技能都可以培養。但是企業家所需要最關鍵並不是這些技能,而是他們的個性。他們需要有一個長遠的眼光、戰略性的思維,而最重要的就是樂觀心態,因為沒有這種樂觀的態度,不可能產生一個積極的動力來推動事業的發展!待續
金利通科技主席兼執行董事
洪集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