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利 - 投資眼光 | 巨B講投資
資本市場的鐘擺總在貪婪與恐懼間搖盪,而多數人永遠在錯誤的節點伸手。那些眼睜睜看着他人因比特幣Tesla或AI概念股致富後才捶胸頓足的旁觀者,其實並非輸在資訊落差,而是敗給人性深處的心理機制。
當新的投資機會初次敲門,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啟動威脅識別系統。這源於遠古祖先對未知環境的防禦本能——陌生的叢林可能藏有猛獸,未曾驗證的商業模式自然被歸類為危險訊號。這種將「不熟悉」與「高風險」劃等號的認知偏誤,讓多數人在機會萌芽期選擇袖手旁觀,用「龐氏騙局」、「估值過高」等理性外衣包裝內心的恐懼。
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社會認證」效應發酵時。當身邊熟人開始炫耀投資收益,當新聞頭條不斷渲染致富神話,我們的大腦會將這種群體行為視為安全訊號。此時的猶豫不再源於恐懼,而是陷入「錯失恐懼」與「高位接盤」的雙重焦慮。這種心理掙扎往往以悲劇收場:終於在市場最狂熱時進場,卻成為最後一棒接盤者。
聰明資金與群眾的差異,在於對「不確定性」的定價能力。巴菲特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注資高盛,並非他確知危機會何時結束,而是他懂得為「不確定性」貼上合理標籤。普通投資者卻要求百分百的確定性,這種對完美訊息的執着,恰恰是錯失機會的根源。
認知心理學中的「後見之明偏誤」更讓這種痛苦加倍。人們在事後會不自覺地修改記憶,認為自己「早就知道」比特幣會漲,只是沒有行動。這種自我欺騙的敘事,既加劇了悔恨感,又阻礙了真正的反思——因為當事人始終不願承認,當初決策時面對的是充滿迷霧的未來。
要突破這種輪迴,需要重建對風險的認知框架。傳奇基金經理彼得‧林區曾說:「在股市中,憂鬱與狂歡的代價同樣昂貴。」與其追求絕對正確的時點,不如建立容錯的投資系統:用部分倉位試探前沿領域,以紀律性的分批布局取代孤注一擲的押注,讓自己在看對時能獲利,看錯時不傷元氣。
投資市場最諷刺的真相是:當某個機會已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它真正的黃金窗口早已關閉。與其追逐已驗證的成功,不如培養在迷霧中辨識方向的能力。
這種能力的核心,不是預測未來的水晶球,而是對人性弱點的清醒認知,與眾不同的思維框架,以及最珍貴的——敢於在無人喝彩時堅持的勇氣。
歸根結底,投資的終極較量不在於技術分析與財務模型,而在於如何馴服心中那頭在恐懼與貪婪間奔突的野獸。
Collis Capital合夥創始人
劉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