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康 - 「富二代」不是富二代 | 神耆商機

在企業傳承論壇的茶歇時間,幾個朋友互相調侃:「今日是典型『富二代』嘅聚會!」其中一人立刻皺眉更正:「我只是『廠二代』!我阿爸70年代喺觀塘開廠,到我呢代先開始轉型數碼化。」他刻意強調傳承中的創新,避免被貼上「靠父幹」標籤。
這番對話,折射出富裕世代對身份標籤帶點玄妙的敏感。有大學研究顯示,65%受訪者認為「富二代」隱含「靠父蔭」的負面意味;相比之下,「有錢仔」則較中性,而「富二代」有時更被視為帶有內地色彩和張揚的標籤,可能這詞在香港始終帶點酸溜溜。一位榮休語言學教授分享:「『有錢仔』之所以比『富二代』易被接受,在於前者描述狀態,後者定義身份。」這種微妙區別,也體現了香港的處世特色—「憎人富貴厭人貧」,但更討厭張揚炫富。
更尷尬的是,現時大部分被稱為「富二代」的「90後」或「00後」,實情已是「富三代」。尤其是大多數「第二代」的有錢人,往往選擇早婚早育,60歲已抱孫的大有人在。他們的祖父母一代在戰後破釜沉舟、白手興家;父母那一代則致力守業、守富;到了他們這一代,家族已是富了三代。一個年逾六旬的「有錢仔」指出:「當你隨口叫一個後生仔『富二代』,變相暗示佢父母沒有『靠』上一代,抹煞了第一代的辛勞,隨時得罪『大老爺(袓父母)』,自己都懵然不知。」
有老前輩總結說:「『有錢仔』鄧兆尊原來年屆58歲。佢早前接受訪問時嘅一番話,或許道出了箇中智慧:『錢銀嘢,夠用就好;最緊要活得自在。』」無論是不是「有錢仔」,關鍵不在「標籤」,而在如何活出自己的價值。與其糾結他人眼光,不如學鄧兆尊般務實和坦然,因為真正的「富」,不管年齡大小,從來都是那份心安理得的自在。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
最Hit
奇案解密︱ 20歲最美女毒販拒「出賣」男友換免死 遺願槍決前摘除避孕環
2025-07-06 07:30 HKT
前TVB移英男星返港搵食 收XXX開粉絲見面會呻:喺英國好辛苦 童星女兒加入新城鋪路回流?
2025-07-05 20:00 H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