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市攻略——美匯指數年底調整至94.7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過去半年一直堅持以「暫時性」來形容通脹情況,執筆時他在參議院聽證會中首次承認需要改口,現在是時候放棄用此形容詞,又指正考慮提前數個月結束縮減買債計劃。
消息後,市場即時興奮起來,一度將美匯指數又推升至96.64但最終仍然回落,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反而未有向上,甚至一度下跌約11個基點至兩個月最低位1.412%,反映市場未對言論過份反應,給市場感覺是今年內的最後一升,在年內餘下一個月美匯指數有調整的需要。
疫情炒作價值大減
事實上,在聽證會中鮑威爾亦有提及變種病毒Omicron,表示病毒對就業及經濟活動構成下行風險,令通脹前景不明朗、減慢勞動市場復甦速度以及加劇供應鏈瓶頸問題,但市場目前對「收水」、「通脹」等字眼非常敏感,自然會無限放大有關言論,雖然對於疫情再變種,市場已有經驗,初步認為多國實施嚴格控制措施,或有助限制疫情的傳播,同時病毒有可能屬傳染性高但死亡率低,即對經濟打擊不致致命,但為避免「這次不一樣」,因此對於兩星期後的聯儲局議息會,鮑威爾亦指會等待對這病毒有更進一步的資料才會有所動作。由於疫情消息炒作超過一年半,中間亦炒作過變種病毒Delta,相信對金融市場來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下,炒作價值已經大減。
歐羅兌美元分水嶺1.1680
美元強勢主要是由於美國與歐洲、日本的貨幣政策分歧,雖然歐洲央行仍然口硬未有透露收水時間表,當中10月份會議紀要顯示其貨幣政策立場仍然偏鴿,而行長拉加德仍多次提及2022年不會加息,但事實上歐洲通脹同樣急升,德國11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初值按年續升至5.2%,創近29年以來新高,至於歐羅區11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初值續升至4.9%,創近30年以來最高,即使是扣除食品及能源的核心CPI按年升幅亦加速至2.6%,創2002年以來新高,反映通脹遠高於歐洲央行的2%通脹目標。要留意德國終於組成新聯合政府,當中亦計劃將德國最低工資向上調升,因此若市場亦開始憧憬歐洲央行亦有收水或口風略為轉鷹的壓力,歐羅兌美元雖然未有轉勢訊號,中線好淡分水嶺仍然在1.1680,但短線在一度跌至1.1180後回穩,若可以升穿1.1380亦有機會反彈至約1.1480-1.1520阻力區。
本周的非農業新增職位,對市場來說重要性比之前的稍低,反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警告美國政府12月面臨資金耗盡的風險,而財長耶倫亦提及國會若不解決債務上限問題,將損害美國經濟復甦,或成為年底美元略為調整至94.7、外幣反彈的新焦點。資深外匯評論員陳健豪
資深外匯評論員
陳健豪
消息後,市場即時興奮起來,一度將美匯指數又推升至96.64但最終仍然回落,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反而未有向上,甚至一度下跌約11個基點至兩個月最低位1.412%,反映市場未對言論過份反應,給市場感覺是今年內的最後一升,在年內餘下一個月美匯指數有調整的需要。
疫情炒作價值大減
事實上,在聽證會中鮑威爾亦有提及變種病毒Omicron,表示病毒對就業及經濟活動構成下行風險,令通脹前景不明朗、減慢勞動市場復甦速度以及加劇供應鏈瓶頸問題,但市場目前對「收水」、「通脹」等字眼非常敏感,自然會無限放大有關言論,雖然對於疫情再變種,市場已有經驗,初步認為多國實施嚴格控制措施,或有助限制疫情的傳播,同時病毒有可能屬傳染性高但死亡率低,即對經濟打擊不致致命,但為避免「這次不一樣」,因此對於兩星期後的聯儲局議息會,鮑威爾亦指會等待對這病毒有更進一步的資料才會有所動作。由於疫情消息炒作超過一年半,中間亦炒作過變種病毒Delta,相信對金融市場來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下,炒作價值已經大減。
歐羅兌美元分水嶺1.1680
美元強勢主要是由於美國與歐洲、日本的貨幣政策分歧,雖然歐洲央行仍然口硬未有透露收水時間表,當中10月份會議紀要顯示其貨幣政策立場仍然偏鴿,而行長拉加德仍多次提及2022年不會加息,但事實上歐洲通脹同樣急升,德國11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初值按年續升至5.2%,創近29年以來新高,至於歐羅區11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初值續升至4.9%,創近30年以來最高,即使是扣除食品及能源的核心CPI按年升幅亦加速至2.6%,創2002年以來新高,反映通脹遠高於歐洲央行的2%通脹目標。要留意德國終於組成新聯合政府,當中亦計劃將德國最低工資向上調升,因此若市場亦開始憧憬歐洲央行亦有收水或口風略為轉鷹的壓力,歐羅兌美元雖然未有轉勢訊號,中線好淡分水嶺仍然在1.1680,但短線在一度跌至1.1180後回穩,若可以升穿1.1380亦有機會反彈至約1.1480-1.1520阻力區。
本周的非農業新增職位,對市場來說重要性比之前的稍低,反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警告美國政府12月面臨資金耗盡的風險,而財長耶倫亦提及國會若不解決債務上限問題,將損害美國經濟復甦,或成為年底美元略為調整至94.7、外幣反彈的新焦點。資深外匯評論員陳健豪
資深外匯評論員
陳健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