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几」主義——可免則免的投資風險

  以屋漏兼逢連夜雨,形容港股近期表現,特別新經濟中概股,或許也未足以形容,個別股份箇中慘況。從事投資者教育工作16年,過去曾跟證監會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錢家有道》拍攝親子理財真人騷,並為「理財月」擔任《拆解投資騙局分享防騙心得》講座演講嘉賓,經常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類型投資者,遇到林林總總各式各樣投資問題和疑難,半年前開辦自己的投資課程,在教學雙長以及跟同學的互動下,更能深深體會到散戶投資者,很容易跌入一些投資陷阱甚至萬劫不復的深淵。
股票掛鈎產品易被誤解
  除了那些害人不淺,唱高散貨群組惡毒推介以外,也有一些投資者,是在不求甚解情況下,被銀行職員建議下,購買股票掛鈎的產品,誤以為很容易便賺取「高息」,而並不理解所謂「高息」,只不過是短倉期權合約的期權金,當然不會透徹理解,行使期權責任下「接貨」風險。
  亦有一些學生是聽到媒體宣傳,誤以為場內交易衍生工具,可以刀仔鋸大樹,完全不理解時間值耗損或收回等風險,有些可能聽從了良莠不齊評論意見,錯誤理解反向槓桿交易所買賣基金是可以長線持有。
  我經常在不同的媒體訪問丶YouTube直播節目,以及教導投資班時強調,任何衍生工具或交易所買賣基金的發行商以及銀行,這些機構推出一些投資產品,銷售人員往往只會集中講述相關產品好處和優點,雖然一般都會有相關風險披露聲明,場內交易衍生產品發行商,亦會通過不同方式講解產品特性和風險,但往往不會真正了解到個別散戶投資者,實際吸收和理解能力,以及其個人承受風險能力,是否適合這些類型產品。
  最近聽到一個令我很不安的案例,一位報讀我投資班的學員告訴我,他聽取銀行職員意見,買入跟一隻內房股掛鈎的高息票據產品,由於那內房股近期股價暴跌,迫於無奈情況下要「接貨」,帳面損失竟高達投資額一半。
  及後這位同學聽過我所主講衍生工具的課堂後,他便有感而發的對我說:「Dickie Sir,我終於明白這些產品,究竟是甚麼樣概念,就是如你所說,是短倉認沽期權策略,產品包裝所謂高息,其實只不過是期權金,相關股份即使大幅上升,也沒有我的份兒,然而相關股份大跌,因為期權被行使,我便要以合約訂下價格『接貨』,感覺就是贏粒糖輸間廠⋯⋯」
  政策調控風險拖累股價或難以估計,選錯投資工具導致虧損卻可以避免。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
黃德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