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過去影響孩子的未來|沈君豪醫生

在精神科臨床工作中,我常見到不少個案,孩子情緒受困、行為問題,背後都隱藏着家庭的舊故事。近年社會講求快樂教養,但其實孩子的命運,很多時早已悄悄連結於父母成長經歷。父母的內在世界和未被處理的創傷,往往無意中影響子女,甚至跨代複製。

首先,父母的童年如何被照顧,會塑造其信任、安全感及情緒調節能力。很多父母在成長過程中,難以得到父母關懷、或常被責備,這些經歷會在潛意識中植根——習慣性批評自我、害怕失敗、經常焦慮,甚至在人際關係中較難相信別人。這些狀態容易在自己成為父母後,無意識地投射到孩子身上。舉例說,在嚴厲或冷漠家庭長大的父母,容易對子女抱有不切實際期望或表達愛而不得,令孩子感到壓力大、缺乏溫暖。

此外,心理學有「創傷跨代傳遞」的論點。父母未能消化的創傷,例如失落、貧困、戰亂甚至童年虐待,這些經歷未經整理,會化為家庭的不安氛圍,潛移默化影響下一代。有案例顯示有焦慮現象的父母,容易養育出同樣不安的小孩。這並非因血緣使然,而是父母的情緒反應、對壓力的處理方式、甚至語言和肢體細節,皆會為孩子帶來模仿和學習的方向。

再者,父母對自己的自我認識、情緒管理、價值觀念,亦會滲透到孩子日常生活。當父母懂得正視自身困難,願意開放表達情感,給予支持與安全感,孩子才有空間探索世界、學習自信面對難題。倘若父母凡事避談過去、拒絕自我覺察或壓抑情感,孩子則較易學習到逃避或自我否定的模式,影響日後人際、學業和心理健康。

那父母該如何減低舊經歷對子女的負面影響呢?第一步是自我覺察。家長可以嘗試回顧自己的成長故事,辨認有否未解開的情緒包袱或陰影。當發現自己對某些事件特別敏感、或與孩子互動時情緒易爆發,正是時候尋求支援,包括自我學習、情感表達訓練,甚至諮詢精神健康專業人士。當父母願意接納過去的自己,才可以以更溫和的狀態陪伴子女。

最後,父母不需完美,但肯承認不足和持續成長,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畢竟,健康的家庭不是沒有衝突,而是具備理解、修正和修復的能力。父母的過去本是無法改寫,但只要願意自我療癒,未來就能賦予孩子無限可能。

精神科專科醫生 — 沈君豪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榮譽臨床副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榮譽臨床副教授

心病還須心藥醫 : Facebook | YouTube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