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攻略 | 傳統行銷概念,新式演繹
討厭了網站精準地記錄你的網上行為呢?
對於網絡廣告過於清楚你的性格,覺得有點恐怖呢?
過去幾年的科技行銷
過去幾年,當你使用社交媒體或上網時,你會發現屏幕總是顯示和你相關的東西。
各大網站非常仔細地記錄了你的數碼足跡(digital footprint):
搜尋器記錄了你的搜尋紀錄;社交媒體記錄了你的喜好;也紀錄了你和誰人互動過……
這就是科技巨企蒐集大數據、應用機械學習的演算法作用。然後,商家的電腦便能夠更精準的推測你的行為和喜好,加強他們的推薦系統!
結果出現一個情況:商家的數據庫和演算法,可能比你更加清楚你自己!令你經常看到和你剛剛想起的東西內容一致的廣告!
消費者覺得反感了
消費者的負面反應,經已推至各國政策層面,保障國民私隱:
歐盟早幾年已推出「一般資料保護規定」(GDPR);
美國加州施行了「加州消費者私隱保護法」(CCPA);
巴西制定了「通用數據保護法」(LGPD);
中國近月施行了「個人信息保護法」
科技巨企的轉變
科技巨企也不得不作出轉變:
各大瀏覽器廠商,例如蘋果、Firefox、Brave, 已經自動封鎖第三方cookies。
甚至最多人使用的Google Chrome 瀏覽器,都會在不久將來封鎖第三方cookies。
結果,各大商家越來越難好像以前般蒐集精準的網民行為數據!
傳統行銷玩法再度抬頭
以前實體店的會員制,變成網上社交媒體群組;
以前面對面的客戶服務,變成網上即時通訊的客戶服務……
當中的重點,是由過往消費者被動的被記錄數碼足跡,變成 需要由消費者主動互動,然後提供資料予商家。
網店店主如何應對
由於付費網絡廣告成本越來越高,吸引自然觸及和互動(organic reach and engagement)的內容行銷變得越來越重要。
網店店主可以用有趣,或者有用的資訊,吸引潛在顧客眼球,建立鮮明品牌形象,建立忠實粉絲群,並以更多的網上互動,留住粉絲群。
店主更可以使用例如Instagram投票等功能,了解潛在客戶的喜好;甚至使用歷久不衰的電郵行銷(EDM),定期發放有用資訊,進行「再行銷」(re-marketing)留住舊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