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極端天氣頻發 須建更具韌性都市體系 | 社論

颱風接踵而至,城市面對極端天氣的挑戰,同時推動改變的機會。今年香港已歷經12次颱風侵襲,黑雨警告亦破了紀錄,極端天氣正從偶發變為常態,社會運作、公共健康、市民生活模式甚至能源系統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打風不停工:科技賦能職場新常態
八號風球高懸,城市運作停滯,大多數行業停工,經濟蒙受損失。面對極端天氣頻發,各行業要探索運用科技以實現「風來不停工」。雲端運算、遠端協作工具成為企業抵禦天氣衝擊的新防線。天文台已採用人工智能輔助預測天氣,成效顯著,如應用人工智慧模型,提前一周捕捉雨帶覆蓋面象。企業同樣可以藉助此類技術,更精準地調整生產計劃和人力資源配置。而特區政府應鼓勵企業制訂遠距辦公緊急計劃,為數位轉型提供稅務優惠,強化網絡基礎設施,確保在極端天氣下社會經濟核心功能持續運作。
嚴防天氣引發衞生風險
多雨高溫的天氣為病媒滋生提供溫床。今年佛山爆發基孔肯雅熱,香港也面臨輸入風險。基孔肯雅熱爆發,凸顯氣候變化,正在改寫疾病分布圖。而香港夏季流感潮延長或與冬季流感潮結合,形成新的公共衞生威脅。當局面對公共健康新風險,應變政策必須跑在病毒之前。政府應與天文、病理學等專家合作,建立以氣象資料為基礎的疫情預測系統。透過監測氣溫、濕度和降雨模式,主動辨識蚊媒疾病風險區域,提前部署防治資源。
極端天氣正悄悄改變港人的衣食住行。面對持續高溫,冷氣長開成為無奈選擇,卻進一步加劇城市熱島效應。國際多項研究指出,極端天氣事件正影響能源需求。都會應發展分散式能源系統,推廣區域冷卻技術,降低單一建築的冷卻能耗。在建築設計中,應優先採用被動式降溫技術,如增強通風、使用高反射率建築材料,從源頭減少冷卻需求。
面對極端天氣,香港需要融入國家的整體應對策略。粵港澳三地已根據《粵港澳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合作協議》建立傳病聯控機制,此模式可擴展至氣象災害應變領域。香港天文台的五年策略計劃(2022-2026)中,已明確要加強與內地合作,發展大灣區智慧城市的天氣與氣候服務。在基礎建設方面,香港應參考國家的韌性城市標準,提升排水系統、加強斜坡防護、保障能源供應。
未來,天文台採納更多創新科技,投入實際應用,但技術只是答案的一半。當颱風季節再次來臨,港人能否交出不一樣的答案卷,取決於今天的選擇—是繼續與自然對抗,還是學會在多變的氣候中建立更具韌性的生活。辛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