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新思維管理郊野景點 維護生態兼滿足旅客 | 社論

  「十一黃金周」首日,西貢橋咀島地質公園湧現逾4000名遊客,部分人踐踏珊瑚、濫捕海膽、非法生火,引發環保團體與政府關注。事件猶如一面鏡子,既反映中外旅客對香港郊野資源的熱切渴望,也映照出本港生態旅遊需要更好的管理。面對深度旅遊浪潮,當局須以更前瞻的思維、科技手段與系統性規劃,在滿足遊客需求與保護自然資源間取得平衡。

  近年,旅客已不滿足於都市消費,轉而追求自然體驗。香港擁有多元地貌與地質公園,成為深度遊的亮點。然而,橋咀島的事件顯示,缺乏引導的「自由探索」易變成生態災難。環境及生態局雖承諾巡查,但單靠人力難以覆蓋遼闊的郊野與離島。議員江玉歡建議派員駐守雖具善意,卻非長遠之策。與其被動應對,不如引入科技輔助管理:例如以無人機監測熱點區域、透過即時廣播提醒違規行為,甚至設置電子感應器記錄人流與環境數據,提升管理效率。

  更關鍵的是,香港需全盤審視郊野旅遊資源。現時許多景點只提供基礎配套,如生態指示牌、垃圾收集點、衛生設施等,有需要因應旅客需求有變而升級。當局應在熱門路線增建步道、觀景台與教育中心,並設計「生態承載量」機制,透過預約制度控制人流。這些基建不僅能引導遊客行為,更能將「觀光」轉化為「自然教育」,讓人在親近山水時理解保育價值。

  此外,宣傳策略也需升級。在向內地與國際推廣郊野遊時,應同步傳遞環保訊息:例如透過社交平台發布「無痕山林」指南、在入境口岸發放守則手冊,或與旅行社合作設計生態工作坊。當遊客明白珊瑚被踐踏後需數十年恢復、海膽對海洋生態鏈的重要性,自律行為便會自然產生。

  歸根結底,橋咀島事件是香港轉型生態旅遊的契機。與其被動防守,不如主動構建「發展與保育並重」的策略,以科技、基建與教育為支柱,讓郊野之美不僅成為經濟資產,更是留給未來的綠色遺產。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