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救樹講求科學化 兼顧人性化需求 | 社論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未釀重大災害,卻在愛民邨留下了一道令人嘆息的風景——一棵陪伴居民近40年的印度橡樹轟然倒塌。面對居民的不捨,房委會展開救樹行動,試圖將樹木重新豎直,盼其重生。這一事件,既展現了公共部門的人性化關懷,也引發了對樹木處理方式的思考。

  首先,房委會此舉體現了人性化的施政理念,值得肯定。一棵老樹,不僅是自然景物,更是社區記憶的載體,承載着居民數十年的情感。房委會沒有選擇簡單清理,而是顧及居民的情緒需要,積極嘗試挽救,這種以人為本、尊重社區情感的態度,正是現代公共服務應有的溫度。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對「社區情懷」的重視,無疑有助增強居民對居住環境的認同與歸屬。

  然而,救樹的善意需配以科學的方法。房委會將倒塌的橡樹重新豎直,雖是出於良好意願,卻未必是最佳方案。樹木專家對此法提出質疑,實屬合理。大型樹木被連根拔起後,根系受損嚴重,即使重新扶正,存活率亦往往偏低,更可能潛藏結構不穩的風險。房委會在技術層面上或許已盡其所能,但關鍵在於必須將居民安全置於首位。在樹木未確認重新生根、結構未穩固前,必須嚴格圍封現場,禁止民眾接近,以防意外。

  從這次事件亦可見,公共部門在處理專業問題時,應更積極尋求並重視專家意見。房委會救樹的初衷雖好,但若能在行動前主動諮詢樹木專家,結合科學評估制訂方案,或能避免爭議,提升救樹成效。專家意見並非對公共部門的指責,而是寶貴的知識資源。房委會應敞開心胸,將專家建議轉化為具體行動的指引,讓善意透過專業技術得以真正落實。

  總的來說,愛民邨的救樹事件反映了公共管理在人性關懷與科學決策之間平衡的重要性。房委會展現的情懷值得支持,但未來面對類似情況時,應更注重專業意見的引入與應用,讓每項決策既暖心又安心。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情感與理性的和諧共處。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