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 - 誰來買美國車? | 油尖多士

特朗普與日本達成「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協議,在美國國內卻備受質疑,因為「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日本出資5500億美元幫助美國發展醫藥和半導體等產業,9成利潤都歸美國。
若非戰敗簽訂不平等條約,很難想像和平時期任何正常國家會答應這種條件。關鍵在於特朗普政府含糊其辭,聲稱日本將以「創新融資」帶來這筆巨款,怎樣「創新」,充滿猜想空間。
日本持有巨額美國國債,其中5年期債很快就到期,日本今年已經拋售過一筆美債,難保不繼續套現,所謂的新資本,是否就是這樣得來?如果是的話,美國反倒要求神拜佛避免日本放售。
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佔有率達8%,去年出口130萬架,協議一宣布,日本汽車股大漲,豐田14%,本田11%,一片歡天喜地,不但汽車出口有增無減,15%的關稅全由美國消費者和代理商埋單。而美國汽車反倒要支付更高的25%關稅——因為美國車的製造和供應鏈其實設在墨西哥和加拿大。
特朗普的關稅戰,目標是將美國變成製造生產的一方,而其他國家變成消費市場,則美國貿易由逆差翻身變為順差。現實是今日的美國製造又有多少競爭力?即使只是出口牛肉、豬肉,也有藥物和安全標準的爭議;同樣道理,日本在這份協議中不得不降低安全檢測標準,來遷就美國車入口。
降低標準是否有用?正如特朗普所批評,「日本每年出口美國上百萬架車,十年來一架美國車也沒有買過。」事實上日本去年進口美國車16000多架,雖然特朗普誇大其辭,但2025年消費者信心報告排名,墊底4名全部是美國車。
前新聞工作者
多媒體社會評論人
陶傑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