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管理層要小心暗湧

港大評議會發表悼念恐襲疑犯的聲明,惹起軒然大波,不但惹來校方和社會各界批評,現在當事人還有可能被追究刑責,事件在大專界以至社會迴響不小。

悼念風波非偶然

  今次港大評議會悼念悼出禍,不少人搖頭歎息。有人認為事件兩度出乎一般人意料。最先出乎意料是學生竟然會發表這樣的悼念聲明,大大違背了國際價值和法治精神,其後校方和當局的嚴厲回應,也是不少人想像不到的。

  對於這個說法,有人不同意,認為大學生組織,近年已變成最極端的社群之一,當年校園之內就有人公然提出港獨思想,聲稱是言論自由和學術探討,所以若有人在今次事件中有激進做法,大學生組織機會相當高,這是有其社會原因。

  至於說當局以至政府整體反應強硬,同樣是可預期的應對。既然有人出來悼念,當局就要有個態度,恐怖主義不能接受,這個訊息要毫不含糊表達出來,依法行事就成為一個選項。

現未有寬鬆條件

  或者,若說有點難料是,港大校方採取的態度同樣強硬,與兩年前大學管理層經常強調要站在學生一方明顯不同。不過,在此之前已有大學採取不同方式,與大學學生會劃清界綫,如果留意到這個變化,可以觀察到方向在改變中。

  大學管理層對法治環境的改變,有快有慢。在《港區國安法》實施,以至媒體被指違法後,聽聞有個別校長仍然覺得政治氣氛不宜過分嚴厲,期望加強溝通和對話。

  個別大學校長希望校園以至社會保持寬鬆氣氛,是個人良好願望。不過,從港大評議會今次公然悼念恐襲疑犯,間接對暴力行為作出認同,可見這些受到政治狂熱影響甚深的年輕人,至今仍然未清醒過來。如果這種價值不作出糾正,恐怕將來還會惹來嚴重後果,像中大、理大校園事件,仍有再度發生的可能。

小心愛會反變害

  大學校園在佔領運動後,一直成為激進運動的溫牀,在暴力抗爭高峰期,甚至連大學校長都成為逼脅對象。現時,校園表面平靜,然而,潛藏在下面的暗湧根本沒有減少,從應對危機和挑戰的角度,如果不清楚對錯誤訊息作出否定,就要小心是愛反會變害,所以現在距離同情和寬鬆尚遠。

齊秀峰

架勢堂




港大今次採取不同方式,與大學學生會劃清界綫。資料圖片
港大今次採取不同方式,與大學學生會劃清界綫。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