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敏為立法規管言論提供理據

銅鑼灣的孤狼式恐襲餘波盪漾,有反對派人士刻意塑造死者「烈士」形象,意圖搶佔道德高地。這次特區政府反應也不慢,升任保安局局長的鄧炳強在事發當晚深夜已出來見記者,譴責暴力行為,其後接連幾日,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和紀律部隊首長以至建制派人士齊聲對襲擊行為大力否定。政法界人士直言,孤狼雖然可能只是隻身行事,但其後興風作浪者此起彼落,可見市面秩序回復,不代表局勢平靜無波。

鄧炳強回應快有料到

  銅鑼灣發生孤狼恐襲,保安局局長即晚開記招,鄧炳強更清晰指出事件的性質。事後有網民質疑他如此迅速回應,是否信口雌黃?據了解,當時警方已從死者遺物等獲得初步信息,對事件作出研判,鄧炳強所說的不是平白作出的猜度,而是「有料到」,參考了初步證據的調查結果。當然,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有沒有驚人的內情隱藏其中,還待國安處的全面偵查。

  對於激進人士採取孤狼襲擊,警方並非沒有準備,因為在此之前,網上已有人散布相關言論,過去也有人製造過炸彈等物品,所以這次保安局事發後即有警覺,在輿論上作出預防。果然,在翌日就有人走去路祭,還帶着小朋友接受網媒訪問,藉着新聞形式一下子把施襲者變成恍如受害人,還被包裝成烈士。

  過去這種把黑說成白的場景發生過多次,「八三一」、「新屋嶺」都是把違法者說成受害人,執法者變成施暴者。不過,今次政府全綫反擊,李家超以政務司司長的身分,直言悼念行兇者有法律風險,在層次上又比單是警方出來高。

溫和反對派噤聲沉默

  政府和建制派對暴力襲擊全面否定,外界同時留意到反對派取態。反對派中立場過去較溫和的團體如民主黨基本上是噤聲。過去,溫和泛民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但自從激進力量滋長,溫和派對違法、暴力失去了割席的道德勇氣,甚至有時出現盲從,結果被人牽着鼻子走。警政界慨歎,溫和派今日被激進派嚴重拖累,以至整個民主進程大倒退,與這種對錯誤路綫沒有勇氣說不有極大關係。

  相對溫和派的沉默,另一個更壞的做法是為錯誤做法合理化。李家超質疑悼念活動有法律風險,身為法律學者的大律師陳文敏這個時候跳出來挑戰。說死者是否恐襲仍未確定,指獻花者違法之說牽強。法律上,死者是否恐襲,在未證明前仍然不能斷言,但是,死者向警察施襲是清楚不過。一個人向警察施襲,若然是恐襲,讚揚者固然有可能跌入《港區國安法》範圍,就算不是恐襲,他做的也是暴力行為,加上是自殺,絕對不值得鼓勵,獻花讚揚者是否沒有問題?若然有人是刻意渲染宣揚,是不是真的沒有法律責任?

 陳文敏以法律界評論事件,若然是法律著作,可以用很刁鑽的角度詳論。然而,現在他是公開向市民大眾作回應,在沒有時間讓公眾深入了解下,作為負責任的學者是否應該從鼓勵市民守法,迴避犯法惹官司的着墨,而不是「捐窿捐罅」去挑戰法律?

對以法亂港強力回應

  香港的法治為何敗壞,市民為何動輒就覺得自由被侵奪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有些法律界,不斷挑動公眾以身試法。警政界認為,這種挑動的後果一般只有兩個,一是政府不斷退後,激進者聲勢不斷壯大,以至成為主流,這是在黑暴期間的情況。另一種則是政府訂立法律去堵塞漏洞,去年七月中央頒布《港區國安法》就是一個強力的回應。針對有人以法亂港,現今政府對假資訊等研究立法,則是回應沒有法例堵塞危害公眾安全的不實消息,一個暴力傷人者被人歌頌、宣揚,一個法律學者說無法可依去防止,是不是轉過頭來為立法提供了理據?

齊秀峰

架勢堂




銅鑼灣的孤狼式恐襲餘波盪漾。
銅鑼灣的孤狼式恐襲餘波盪漾。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