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立法機遇 做實事為民謀福

  特首林鄭月娥在述職後首度上立法會,今次她似乎做足準備而來,答問內容「有料到」,公布未來多項大計,當中不少是具體實惠的政策,好似引進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註冊制度、為劏房訂立租金限制等實際措施。

  過去立法會淪為政治擂台和口水戰場,很多可以令市民得益的政策,在利益團體製造不同理由,再加拖拉戰術拖垮,最為人詬病的其中一役是醫委會改革的茅招拉布,泛民由原先支持改革變「褪軚」,之後任由「怪醫」梁家騮利用議事規則拖死議案,令改革至今仍然半鹹不淡。

  今屆立法會因為疫情延長,加上非建制派總辭,令政府通過議案機會大增,有人倡議應把積累下來的政策盡快通過,然而,究竟甚麼政策應該通過呢?政府想推的政策很多,部分是陳義高但爭議大的,市民未必接受的,譬如說垃圾徵費。政府若然在這個環境下通過,等同要建制硬啃,相信非建制派會暗中大拍手掌。

  現在林鄭提出的立法方向,相對市民接受程度較高,部分更是逼切解決,譬如基層的劏房租金偏貴,業主侵吞電費津貼等漏弊等,又或者是醫生不足,本地醫療權益的保護主義威脅市民健康保障。

  在立法方向提出後,這次利益團體同樣即時提出不同的反對藉口,不過,事實勝於雄辯,這些社會問題的逼切性已是「水浸眼眉」,不能不快快手手解決,最明顯例子是醫護不足。今個月,有不同的醫護組織發表調查,結果都表明無論是醫生或者護士,都有強烈的移民意欲,調查的結果莫說百分百準確,就是有兩、三成變真,本地醫護人手不足,都會百上加斤,難以承受。

  一直以來,護士都是外地歡迎的移民職業,未來香港會不會有移民潮出現,機會不能排除,故此必須增加培訓。相對於護士,香港醫生收入遠勝外地,移民考慮會較多,但既然有調查做了出來,醫生培訓成本貴、時間長,當局就必須要先做兩手準備,先行安排機制,做好醫生引入準備。以香港人口步入老年化,醫生需求有增無已,引入外地醫生顯然有利無害。

  過去一直有業界靠嚇,指政府想引入內地醫生,令市民疑心陣陣,不過,這陣新冠肺炎襲港,本港個別私醫出現「甩轆」個案,個別行業代表發表不少怪論,已令人對其論調半信半疑。現時,政府已表明會小心引入醫生,不會隨便打開大門。以香港的監管水平和透明度,可以相信引入醫生後,醫療水平不會下跌,甚至反而會上升。

  過去十幾二十年,香港圍繞着政治議題不斷空轉,情況日益嚴重,變成天天打口水戰,各種利益利用行政機關的弱勢漁利,現在難得有個順利立法的窗口,政府就要和建制派做場好戲,做實事為民謀福祉,唯有政策通過後大眾感受到好處,才是重新鞏固管治的王道良方。

齊秀峰

架勢堂




醫生培訓成本貴、時間長,當局就必須要先做兩手準備,先行安排機制,做好醫生引入準備。資料圖片
醫生培訓成本貴、時間長,當局就必須要先做兩手準備,先行安排機制,做好醫生引入準備。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