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有剛需 未考慮減辣

政府宣布新一年的賣地計畫,市場關注土地供應是否足夠,特別是近日社會上有聲音要求放鬆限制住宅市場的辣招。不過,官員坦言,本地樓市有剛需承托,短期見不到大跌的風險,自然也不存在考慮減辣的需要。
多項因素撐住樓價
今年本地經濟禍不單行,先經社運動盪和中美貿易戰摧殘,繼而出現世紀疫情,失業率即時飆高,街鋪空置大增。在不景氣下,唯獨除了豪宅市場沽貨壓力稍大外,住宅普遍未見顯著調整,究竟樓市是外強中乾,隨時崩塌,抑或真的基本因素強勁呢?
與熟悉房策的經濟的一些官員談起,他們的看法雖有差異,但整體看法比較一致,是認為住宅市底相當健康,樓價不跌有其實質因素支撐。
本地樓市過去持續攀升,利好因素耳熟能詳,包括土地供應有限,每年結婚的新人有數萬,住宅有剛性的居住需求,故此見到住宅的空置率根本不高,並非樓無人住的泡沬,正因如此,就算多年當局不斷加辣,樓價仍是大漲小回。
疫情之下依然惜售
剛性需求沒有因為疫情減少之餘,早前政府宣布調整公私營樓宇比例至七三,在建樓總數沒有增加下,私樓數目有可能調低,因此發展商都不急於賣樓,所以沙士時新盤要錢不要貨的情景不復出現。
造成樓價偏好除了居住的剛性需求,同時因為全球印鈔造成的資金市。在美歐爭相印鈔,利率低至似有近無下,供樓的負擔固然大降,很多業主賣樓後資金苦無出路,一遇跌市就「縮盤」,令供應減少。目下雖然經濟不景,卻同時令資金更加氾濫,投資保值的需求,變相抵銷了衰退的負面打擊。
有官員說,從銀行的按揭數字顯示,現時不少住宅已經供滿,又或者借貸比率很低,這些業主在有需要時會替子女支付首期,令樓市在「靠苦幹外」,多了一批「靠父幹」的買家,於是每逢樓價稍跌,就有一批買家出來接貨。
不想大跌冀增供應
從政策角度來說,政府的辣招等如是安全栓,若遇樓市有螺旋下跌風險時,當局會考慮放寬措施穩定樓市。在目前政經都存在很多不明朗因素下,政府也不想見到樓價大跌觸發金融危機的風險。不過,現時樓市市底仍壯,要幫助市民置業,王道的方法還是社會及早建立共識,盡快增加土地供應。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