揀疫苗看產地也要看工藝

特首上星期公布已經訂購了新冠肺炎疫苗,社會關注如何可以有效推廣,市民從貼身利益,最想知邊隻疫苗打得過。
袁國勇繞圈子觀望
美英以緊急應用方式為國民注射高危疫苗,做足公關騷,找來高齡老太太公開注射由美德合作的疫苗,當成喜事辦。雖然公關部署好,無奈是應用之後,接種者出現了面癱,令公眾對疫苗安全性始終有疑慮。
對於是否打疫苗,本地抗疫專家以袁國勇最出位,他最先話要觀望,這個立場與政府明年一月就期望有疫苗來港的計畫不符,稍後,他又指會等打港大研發的疫苗,聽來是信人不如信自己。不過,有熟悉港大研發的人就說,從工藝上,港大疫苗沒有很突出的特點,最大賣點是噴鼻式,不用打針而已。港大的項目開發起步慢,也沒有爭先之意,袁國勇的說法是繞個彎做回原本的觀望。
袁國勇對疫苗計畫半冷不熱,市民更加十五、十六,未來供港的疫苗有中德合作的產品,也有內地的產品,究竟哪一隻好呢?聽一位抗疫專家說,本來他對牛津疫苗信心最大,然而,最近牛津的開發進展出現轉折,臨牀數字未見突出,不免令人信心打折扣。
俄國疫苗比想像好
論臨牀數字,美國輝瑞與德國實驗室合作的產品似乎很好,然而,這個產品是用新技術,同時運送時的冷藏和處理要求很高。本來這些超新藥品要有很漫長的實驗過程,才能確保使用。現在開快車,新技術的不確定性就成為重要考慮。另外,美、德合作的產品不會供港,因為德國實驗室在東亞區選擇與內地的復星合作,聽聞正因為這個原因,特區政府要在深夜,澄清疫苗的產地,以免引起誤會。
中德疫苗來頭大,工藝新而實驗期短,究竟是好處或壞處見仁見智。另一種國產疫苗由國藥和科興合作,採用傳統的滅活疫苗,滅活工藝成就,相對穩陣,不足處是效力時間相對短,也有人不喜歡用內地藥。
對於如何選擇疫苗,專家坦言一切還應看數字,因為有時觀感往往來自成見,正如最初俄羅斯疫苗搶先推出,大家投以懷疑眼光,質疑藥效數字。後來,俄國疫苗公布更多數據,外界發覺做得不錯,有人又說俄國其實在疫苗生產水平一向也不差。
官員先打政治味濃
有關疫苗的說法莫衷一是,市民會產生打還是不打的矛盾,有醫學界放輕科學解釋,反而倡議官員應該先打做示範,實際上官員有政治任務,打了又是否可以安心呢?所以這類意見其實不科學,政治味相當濃厚。反而有專家說,現時從公布出來的數據,疫苗的有效性還是頗高,而出現副作用的個案也不算嚴重,從新冠肺炎的致命率去計算,如果有疫苗可打,無論是哪一種,打還是比不打划算。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