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點評】嫦娥巧遇隼鳥︰中日太空爭鋒誰與評說

有咁啱得咁橋,飛機撞紙鷂。「嫦娥五號」裝載採集的2公斤月球石,正在繞月飛行,踏上回航階段,圖打破中國航天4項紀錄之際;飛了6年共52.4億公里的日本「隼鳥2號」搶在兩天前,帶回天體物質在澳洲降落。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稱是次任務創下「全球首次」的7項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日本的技術實力。簡單介紹,2014年日本發射「隼鳥2號」,花了4年時間追上遙遠的小行星——龍宮,然後兩次登陸在這個直徑只有864米,質量僅為4.5億噸的「袖珍天體」,獲取被視為探索地球生命誕生之謎和太陽系誕生的寶貴線索的小行星樣本,合共10克。2019年,「隼鳥2號」開始啟程返回地球。

《日經新聞》報導「隼鳥2號」創造的紀錄,包括︰一、形成人造撞擊坑;二、利用小型機器人對小天體的移動進行探測;三、向小天體投下多個探測機器人;四、在同一小天體的2個地點著陸;五、在誤差精度要求極高(60厘米)的地點成功著陸;六、對地球圈外天體進行內部調查;七、投放了多個環繞小天體的最小人造衛星。

比較中日兩國太空科技誰更高超為近日熱門話題︰「隼鳥2號」用金屬球撞擊小行星表面,然後抽取濺起的煙塵狀物質,這方式所獲物質很少,所以有說日本任務有如吸塵機;「嫦娥五號」採集月球石是用挖取方式,既用鏟子也用鑽具鑽取月球數10厘米下的土壤,操作復雜很多,樣品獲取量也大得多(2公斤對10克)。

另一方面,日本登陸到龍宮小行星,要比月球遠得多,周圍環境變化很大,訊號受到不確定的干擾和阻擋,信號傳輸和接收的難度高出「嫦娥五號」。重點是遙控「隼鳥2號」降落等的姿態控制技術超一流的精準,20194月和9月,以色列和印度分別發射過登月探測器,最終遙控不力,導致任務失敗。「隼鳥2號」盡顯日本為太空科技強國的實力。

怎樣評價中日之間的差距?「隼鳥2號」的測控技術主要依賴於美國,日本沒有自主的「深空測控網」,中國是自主建立這個核心系統的,今年7月升空執行火星任務「天問一號」使用黑龍江佳木斯深空站、新疆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所組成的中國深空測控網。

日本太空計劃野心不小,日本今年7月簽署由美國推出2024年再次送太空人登月的「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力爭與美國以月球為立足點實現登陸火星。不過,日本很長的一段時間還只能是美國的合作伙伴,此外,日本還急需提升本身綜合國力。《日經》稱︰「日本將航天産業定位為增長産業,但初創企業培育和人才確保等課題堆積如山。」日本現寄望通過「隼鳥2號」獲得的技術和人才迅速轉移至民間,進而推動航天産業發展經濟,讓日本擁有更強經濟力量才可持續發展太空計劃。

日本技術有優勢,但要發展自主強國的太空路很漫長,不下於追上小行星龍宮的難度。日本值得尊敬,與此同時,更為我們航天計劃是百分百中國自主而感到驕傲。

深藍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嫦娥五號帶同月球石樣品,準備回航地球。AP
嫦娥五號帶同月球石樣品,準備回航地球。AP
「隼鳥2號」的成功為日本帶來國力振興的希望。AP
「隼鳥2號」的成功為日本帶來國力振興的希望。AP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