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點評】中國:永不破裂的泡沫,有科學根據嗎?

2020年,全球爆發新冠大流行,顛覆了我們世界觀,同時也是「中國崩潰」告終,新的中國理論代之而起之時。

新冠肺炎如何顛覆世界觀?從今年1月23日武漢封城說起,西方對中國的全面強制隔離措施不以為然,《華爾街日報》2月3日刊出題為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文章︰「中國的城市和工廠正在關閉、病毒繼續傳播」,新冠將動搖「國內外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改變世界以為中國勢不可檔的習慣」,「教大家認識中國的實力和崛起,不是理所當然」。

BBC在3月20日發表〈肺炎疫情如何令中國“崛起大國”的光環黯然失色〉報導︰「這次疫情全面暴露了中共體制中僵化的官僚制度及由此讓中國社會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大家樂見新冠肺炎暴露中國模式的不行,因為它「證偽」了非西方模式能成功的「科學依據」。

新冠成為全球大流行之後,中國抗疫反見成效,歐美卻相繼陷於絕望無助之中。期間的亮點是4月出版一本由彭博社首席經濟學家歐樂鷹(Thomas Orlik)寫的China: The Bubble That Never Pops,新書很應景,權威政經雜誌包括《Barron's》、《Foreign Affairs》紛紛作出訪問和報道。

目前未有中譯本,中文地區傾向把書名譯為《中國:永不破裂的泡沫》。這書名有個邏輯小陷阱︰既是確認中國是泡沬,就算經濟學理論解釋得過,但史上可無泡沫不爆破的例證,除非這個根本就不是泡沬,改說是「永不」是很矛盾。

Barron's訪問了歐樂鷹,他說出箇中的矛盾︰「中國經濟既有毒,也是解藥。高儲蓄率令經濟不平衡發展,要依靠舉債保增長,但這是一種補救方法,銀行融資基礎很穩健,不良貸款無法使之破產。國企是毒藥,低效率和腐敗的溫床,但北京善用作為緩衝經濟周期起伏的工具。」說這是矛盾,不如說中國之矛刺穿了西方之盾,西方不會行的一套,原來是「解藥」。

Foreign Affairs的見解是2008年中國4萬億救市,導致債台高築債,竟然不出事,是受益於高儲蓄率、人民幣限制兌換、政府主導權力的三大「優勢」,今次新冠疫情衝擊,中國將推動同一模式過關。Foreign Affairs明顯想說,中國之不過再一次把泡沫推延。說到底,中國就是泡沫(始終爆破但未知幾時),而不是一個可行的新規範、新模式。我認為書名譯成《中國︰泡沫永不休止》更妥貼。這與「中國即將崩潰」論調有何分別?換了一套更容易落台,能夠自圓其說的方式,始終都是講中國模式是不行的,也不可以仿傚的。

為什麼歐美國家不依憑「科學根據」確認中國式抗疫,千方百計要想「反證」一套非中國模式出來?我想有兩大原因︰一、習慣了「中國崩潰論」;二、本身仿傚不到中國模式,寧願寄望不知年之後,新冠病毒轉弱、新冠疫苗普及接種,以達到疫情「清零」的目標。

今時今日,我們太需要科學而不是經驗︰提出之前沒有假設,經過實驗和驗證,以取得知識突破,解決過往不能解決的問題。苟於經驗便成為教條主義,在教條主義之下,大家不講實驗和驗證便相信了,例如「中國崩潰」以及最新的「中國泡沫永不休止」論。結果呢?大家可能天天戴口罩,但疫情依然無起色。

深藍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中國:永不破裂的泡沫》這書名有個邏輯小陷阱︰既是確認中國是泡沬,就算經濟學理論解釋得過,但史上可無泡沫不爆破的例證,除非這個根本就不是泡沬,改說是「永不」是很矛盾。
《中國:永不破裂的泡沫》這書名有個邏輯小陷阱︰既是確認中國是泡沬,就算經濟學理論解釋得過,但史上可無泡沫不爆破的例證,除非這個根本就不是泡沬,改說是「永不」是很矛盾。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