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限之餘要為寬限創造條件

英國首相約翰遜因為染上新冠肺炎入住深切治療部,諷刺的是美英股市卻大炒疫情見頂。見到這個情況,有人奇怪香港染疫人數保持穩定,為何專家講到香港好像快要爆煲,抗疫措施隨時要加辣,遑論是終止現在限聚令等措施?
專家認為情況趨穩
由於大量外地港人回流香港,令染疫人數出現第二波飆升,加上部分倒灌旅客是在隔離令生效前回港,故此政府推出限聚令以及監控食肆人數,停開酒吧等減低社交接觸的措施。這些措施為期兩周,再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延續。現時的風聲,是相關措施會再維持兩星期。
政府減低社交接觸的措施以兩星期為限,主要是覺得染疫人士在這段時間內應該就會發病,以回流時間推算訂出限期。有政府御用的醫療專家認為,措施已取得預期成果,從過去幾日染疫的宗數,扣除回流的外地染疫,本地感染數字大致維持在單位數,相對穩定。同時,感染的源頭主要是幾個群組,包括最多人的酒吧群組。
如果按單位數的感染,以本地測試和追蹤的做法,疫情是在可控範圍。為甚麼外界有感覺醫療體系壓力很大,甚至有爆煲之虞呢?專家認為主要是香港防控的標準高,入院的病人檢測嚴格,故此留院時間較長,同時確診者都住隔離病房,形成設施不足。如果按情況調動資源,應該可以騰空一級病房,應付需要。
斬傳播鏈又保經濟
按御用醫療專家的說法,由於港人防疫工作做得好,故此至今雖然大家捱得辛苦,但比起其他很多國家好得多,首先是醫療體系的壓力尚可應付;再者是社會活動未至受禁足等更嚴厲的措施限制,上班、外出都仍然容許。現時再延長限制措施兩個星期,是從穩妥的角度考慮。
不過,無論內地、香港抑或外國,抗疫之難在於要平衡斬斷傳播鏈和保持經濟活動之間的平衡。在市民對傳染憂慮下叫停活動很容易,要放寬限制就有點困難,因為限制行之有效,放寬就要承擔出事的政治風險,出現設禁容易解禁難的情況。
現時,內地由抗疫開始進入復元階段,雖然有國民持續從海外回流,內地是一面嚴格監控,一面逐步解封。歐洲的匈牙利則成為首個寬限的國家。對香港來說,在延長限制的同時,如何為寬限創造環境,都是不能忽視的要務,具體措施在公眾預期都要做足準備
周詳部署順勢而行
像美國股市疫情還未見到就先炒退潮,反應實在有點誇張。相反,香港的疫情監控一直保持穩定,當第二波衝擊沉寂後,讓社會回復相對正常的活力,不但有助民生,同時有利長期應對疫境,但要達到這個目標,公眾必須人人主動合作,政府就必須有詳細的部署,等候情況好轉時順勢推行。(齊秀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