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天零感染的寬限指標有商榷

本地新冠肺炎感染個案在實施限聚令以來,昨日首度出現零感染個案,這要多謝市民齊心做好防護措施。隨着疫情紓緩,社會就關心限聚令何時可以放寬,以及如何有序達致目標。
長期採用代價大
本地出現零感染個案,消息令人相當振奮。在三月份港人大舉回流前,本地感染個案本來已經跌至單位數,但其後出現酒吧群組等集體感染,令疫情反彈。上星期,本地感染個案開始回落,但周日因為有維珍空姐感染,於是列為本地感染,有說法指零感染要從頭計算,接連十四日才算疫情受控。
對於零感染要多少天才算疫情受控,很多對公共行政有興趣的人都發表見解。有前高官認為,從防疫角度當然愈嚴愈好,特別是見到像新加坡曾經做得好好,但因為有外勞帶入個案稍一不慎,就造成爆發。另一方面,嚴限有很大的經濟代價,對市民身心亦有影響,兩者如何平衡需要掌握。
現時政府以十四日作為病毒發病期,認為十四日沒有個案就是受控。前高官認為這是很高的標準,尤其是如果十四日後又出現零星個案,是否又要設限呢?當一有零星個案就設限,這個做法長期維持,對經濟運作比短期的全面停轉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方面的影響不是醫療專家可以計算,所以政府應該考慮增加經濟學家的評估。
配合圍堵添彈性
有政府醫療專家提過,應對疫情除了社交設限外,圍堵策略同樣重要。要做好圍堵必須要檢測和追蹤配合,即是遇到懷疑個案,能夠快速知道是否真的新冠肺炎,同時能夠追蹤密切接觸者,有確診個案第一時間隔離牽涉人士。
按照專家的說法,未來控疫有個做法,一種是完全的堅壁清野,等十四日零本地感染後才寬限,以後一有感染又設限,等零感染十四日後才再寬限,直至有疫苗面世。這個做法十分嚴密,但經濟代價不菲,尤其時停時寬的做法執行很困難,對商戶也造成很大不明朗。
另一個做法是打出感染指標,配合圍堵策略,未超標前容許經濟活動較正常運作,一旦超標就設限。這個做法沒有堅壁清野式做法安全,但期望在可控範圍下保持商業活力。政府在第二波疫情出現前,政府部門逐步復常,策略上接近指標加圍堵的做法。從應付第二波疫情的結果,這種彈性安排效果不錯。
持久戰寬緊相濟
本地出現零感染,但距離放鬆還言之尚早,在這個原則下,局部放寬又是否可行呢?公共管理的難度在於要達成多重目標,防疫設限固然難,在收到效果後如何有序放寬,避免窒礙社會活力,同時不會導致前功盡廢的後果,安排同樣不易。現時估計疫情不可能很快完結,故此措施更要寬緊相濟,前高官認為,現在可能已要開始研究如何訂立客觀和務實的寬限指標。(齊秀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