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參考「先行先試」結論 減廢回收轉危為機 | 社論

  垃圾收費計劃經過兩個月的「先行先試」,結果反映市民和持份者都未準備好,加上配套不足夠,令政府原訂計劃8月1日全面推行,現在變得不切實際。當局要實事求是,全面盤點如何推進減廢工作,並藉着市民和持份者的關注程度大為提高時,加大資源,推動公眾教育和宣傳,同時增設配套基建,轉危為機,為社會減廢打下良好基礎。

  垃圾收費計劃是上屆政府在立法會通過成為法例,原定今年元旦生效,但面對前線清潔工人手不足而推遲至4月1日,其後更多執行細節問題浮現,再押後至8月1日。當局隨之在14個處所「先行先試」,以查找垃圾收費會出現甚麼問題。

  結果顯示,即使所有處所領取免費指定袋,除了院舍、食肆和政府大樓外,其餘處所的使用率非常參差,商場使用率約70%,公屋及私人住宅使用率約20%至56%不等。不少市民認為垃圾收費擾民,約80%受訪者要求押後推行計劃。而大部分前線清潔工須處理沒用指定袋的垃圾,導致工作量大增,又擔心與住戶產生爭執或誤墮法網,有個別工人表明或會轉職。至於食肆則抱怨指定袋又薄又貴,增加營運成本。

  「先行先試」如一面鏡子,讓特區政府看清狀況,現在要積極面對,展現擔當有為的施政作風。首先,若照計劃於8月1日全面推行,將會引起公眾反彈,而清潔行業和物業管理界亦未能配合,恐生混亂。務實可行的做法,是暫停推行,讓當局從長計劃,針對「先行先試」凸顯的問題,逐一處理。

  由於分類回收涉及移風易俗,並不容易,增加配套設施亦要規劃,持份行業也需時熟習配合,這些都不可一蹴而就,社會要慢慢適應。特區政府須籌劃更周詳安排,包括回應市民的訴求,增加垃圾分類回收及廚餘機的配套,除了數量外,位置要貼近民居,便利大家。與此同時,與清潔行業、物管公司溝通,為前線人員提供更多的培訓。

  特區政府一直全力以赴,推動減廢回收,實屬不易,但單靠各部門上下埋頭苦幹,並不可行,全社會都要起動,每一名市民出一分力,身體力行減廢節能,讓垃圾分類成為生活習慣,香港才能與國際先進經濟體接軌;各持份者亦要明白,環保潮流不可擋,須自身積極升級轉型,配合市場的需要,業務才能持續發展。

  過去數月,公眾對減廢回收的認識和關心都增強了很多,不少市民開始在家居學習如何減廢回收,對廚餘機和回收設施的需求亦有所增加,政府果敢暫停垃圾收費的同時,要加大資源投放,以滿足市民的需求。

  經過「先行先試」,觀乎社會人士的意見,差不多全部都支持減廢回收,政府要把握這個機會,擴大回收配套,加強教育宣傳,在社會建立綠色生活文化,長遠貫徹減廢回收。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