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雄 - 歐洲應有戰略自主|巴士的點評

中國正進行新一輪的主場外交,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4月5日訪問北京。

馬克龍訪華可謂好事多磨。去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中共召開二十大之後,馬上安排訪問北京,並帶同商界代表團一起前往。當時馬克龍想和朔爾茨一齊訪華,但被朔爾茨拒絕,相信是想單獨與中國傾中德的經貿合作。拖了幾個月,馬克龍訪華終能成行。他這次和反華的馮德萊恩一齊訪京,令外界相信除了尋求加強中法經貿合作,和門面上推動俄烏和平進程之外,亦潛藏着整個歐洲與中國改善關係的問題。

法德是歐盟大國,而西班牙將在下半年成為歐盟輪值主席國,馮德萊恩等於歐盟的總理,在短時間內,歐盟的首腦密集訪華,當中自然有更大的議題,其中一個就是重新推動《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掌權的最後歲月,大力推動此協定,經過7年談判,終於在2020年底,在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最後時刻,中歐原則上達成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之後就進入歐盟各成員國和歐洲議會的投票程序。

但美國總統拜登在一個月後即2021年1月上台,他在國際社會上大聲疾呼「美國回來了!」隨後催逼歐盟一起針對中國的所謂新疆人權問題。在美國的鼓動之下,歐盟同年3月對4名中國官員和一個中國實體實施制裁。中國進行報復性反制裁,反制包括歐洲議會的議員和智庫等等。中歐關係陷入了僵局。歐洲議會在同年5月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同意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議程。經多年談判達成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在歐洲議會無限期地押後。

一年多之後,到去年12月,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上任後提議重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議程,歐盟各國有不同取態,但美國就發動輿論,大力唱淡中歐能夠解凍協定的審批程序。

俄烏戰事已打了一年多,歐洲飽受高能源價格之苦。表面看,較多歐洲人認為俄羅斯無故入侵烏克蘭,帶來了戰事,歐洲被逼要制裁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令到能源價格高企,責在俄羅斯。但隨着戰事一直拖延下來,美國繼續大力推動向烏克蘭輸送武器,完全無意推進和平,歐洲開始有不同的聲音。

俄烏戰事暴露了另一個問題,就是美國乘機高價賣天然氣給歐洲大發戰爭財。歐洲應該有戰略自主,不應緊跟美國的政策,否則必定「無運行」。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
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盧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