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飄 - 抗疫瀰漫負面情緒 社會急需正能量|社論

香港經歷第五波疫情,逾七千人染疫亡,失業率回升至百分之四點五,陰霾籠罩全城,市民的負面情緒攀升。港大防止自殺中心的數據顯示,近日港人的自殺風險指數飆升,首次達「極高」警戒線。一個青年商會的問卷調查亦發現,七成半受訪者有抑鬱。兩項數據均反映當局抗疫措施建基於管控、禁制和懲罰,側重負面管理,社會集體負面情緒不斷累積。
新冠疫情的殺傷力,比○三年沙士疫情大得多。普羅市民工作壓力大,又要付出更多購買防疫物資,更擔心自己和家人染疫,活在惶恐中。尤其是長者,怕確診後身體承受不起,也怕被送入隔離設施後,失去親友的支援,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即使長者留家避疫,足不出戶,但長期失去了活動空間,缺少社交連繫,心情鬱悶,容易衍生負面情緒,一旦不懂求助,或會萌生輕生的念頭。
現在第五波疫情放緩,當局在維持有效控疫措施的同時,必須關注公眾的負面情緒,設法紓緩。針對市民的精神健康,有需要加強輔導工作,開放更多渠道,讓市民求助,由社工和專業人士紓解。另外,隨著疫情放緩,應研究加快重開文娛設施,例如在維持社交距離下,重開更多公園、運動場館、遊樂場、圖書館等,好讓市民重拾活動和娛樂的空間,呼出胸中積壓的鬱悶氣。
李一飄
新冠疫情的殺傷力,比○三年沙士疫情大得多。普羅市民工作壓力大,又要付出更多購買防疫物資,更擔心自己和家人染疫,活在惶恐中。尤其是長者,怕確診後身體承受不起,也怕被送入隔離設施後,失去親友的支援,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即使長者留家避疫,足不出戶,但長期失去了活動空間,缺少社交連繫,心情鬱悶,容易衍生負面情緒,一旦不懂求助,或會萌生輕生的念頭。
現在第五波疫情放緩,當局在維持有效控疫措施的同時,必須關注公眾的負面情緒,設法紓緩。針對市民的精神健康,有需要加強輔導工作,開放更多渠道,讓市民求助,由社工和專業人士紓解。另外,隨著疫情放緩,應研究加快重開文娛設施,例如在維持社交距離下,重開更多公園、運動場館、遊樂場、圖書館等,好讓市民重拾活動和娛樂的空間,呼出胸中積壓的鬱悶氣。
李一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