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堂禮仁書院|儒家思想融合STEAM學習 中外遊學開拓大視野

教育資訊
更新時間:09:00 2024-07-09
發佈時間:09:00 2024-07-09

在現今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不少人都覺得儒家思想不合時宜,但儒家思想其實是一種能夠跨越和應對時代變遷的智慧,也是中國傳統美德標準。孔聖堂禮仁書院作為全港數一數二以儒家思想為教育理念的學校,近年提倡在儒學基礎下,推行中西教育融合,不但設計出不少別開生面的跨學科STEM課程,更為學生提供國內外交流遊學機會,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為他們在「德行、知識、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儒家思想為本 推動跨學科STEM教育
孔聖堂禮仁書院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道,校舍依著超過90年歷史的一級建築物「孔聖堂」而建,校內隨處可見「克己復禮為仁」等牌匾字帖,有著濃厚的儒學氛圍。校長楊永漢博士表示,該校以弘揚儒家思想為教育宗旨,並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校訓,他們除了著重知識傳授和啟發,更注重品格培養,例如派發成績表時要為自己父母敬茶、又設有獨特的校規「嚴禁學生駁嘴」,意指學生可以不同意老師說法,但絕不可以與老師爭吵對罵,一定要尊師重道。楊校長強調措施之推行是希望學生將儒學潛移默化,成為一個才德兼備的良好公民。

孔聖堂禮仁書院校長楊永漢博士表示,該校以弘揚儒家思想為教育宗旨,結合中西學術,培育學生成為才德兼備的良好公民。
孔聖堂禮仁書院校長楊永漢博士表示,該校以弘揚儒家思想為教育宗旨,結合中西學術,培育學生成為才德兼備的良好公民。

學校秉持儒家思想為核心教育理念,但強調中西學術兼容互通,校方因此積極投放資源,在校內設置一個配備3D打印機等先進儀器的創新科技實驗室(Innovation Lab),並為全校安裝電子白板,方便教學。學與教主管何柏欣老師表示,該校早年推出創新科技科(Innovation Technology)並列為初中學生必修科,課程涵蓋編程、機械人設計、人工智能等;高中生則必修電腦科並不時參與外間機構舉辦的課程活動,以跨學科專題研習及課堂形式雙軌並行,讓學生接觸不同的創新科技。

初中學生必須修讀創新科技科,內容涵蓋編程、機械人設計、人工智能等不同課題。
初中學生必須修讀創新科技科,內容涵蓋編程、機械人設計、人工智能等不同課題。

與此同時, STEM教育委員會統籌甘家俊老師表示,學校近年積極將中文、英文、數理及人文教育學科共同進行跨學科專題研究,並鼓勵學生參加公開比賽,例如學生以往參加水底機械人比賽包辦冠亞軍、早前參與首屆校際AI藝術創作大賽,嘗試將人工智能結合山水畫及唐詩朗誦,為觀眾沉浸式體驗唐詩意境之美,該項目獲特等獎並獲評審高度讚揚,大大加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參與Robot Challenge Mate Hong Kong Regional - 水底機械人比賽勇奪冠亞軍。
學生參與Robot Challenge Mate Hong Kong Regional - 水底機械人比賽勇奪冠亞軍。
學生參與首屆校際AI藝術創作大賽勇奪特等獎,並接受訪問。
學生參與首屆校際AI藝術創作大賽勇奪特等獎,並接受訪問。

海外交流擴闊視野 為財困學生提供支援
面對世界時刻轉變,楊校長認為現今學生只具備知識和道德品格並不足夠,他們必須要建立自信和擁有國際視野,才足以應對社會未來挑戰。因此,校方每年都會舉辦多次國內外交流活動,即使在疫情期間也積極籌組姊妹學校,為學生創造交流學習機會。楊校長表明︰「我們的交流團目標清晰,就是希望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和學習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了解國情。」為此,楊校長與一眾老師以往曾經帶領學生深入位於湖北省的彭家寨、參觀四川彝族人的居所;至於了解國情方面,就曾經出席汶川大地震15週年紀念活動、而受訪當日的學生就表示早前到了珠海與澳門交流,期間更有機會與當地科研人才及企業家會面,了解大灣區發展機遇。

師生到訪四川汶川地震遺址作生命教育,感受天災威力,學會珍惜當下。
師生到訪四川汶川地震遺址作生命教育,感受天災威力,學會珍惜當下。

除了舉辦內地交流團,校方亦積極與世界各地的中學和機構建立友好關係,當中包括德國、英國、丹麥和美國等,並推出「生活體驗計劃」,讓學生留宿當地接待家庭和在鄰近中學上課,第一身體驗當地生活。

學生曾前往德國及丹麥交流,豐富人生閱歷。
學生曾前往德國及丹麥交流,豐富人生閱歷。

與此同時,副校長莫玉玲提到︰「我們多年來舉行交流團的目標之一是每位學生在整個中學生涯中,不論目的地遠近,至少參加一次交流團。」然而,她強調學校必須顧及學生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能力。因此,校方會盡力尋找政府和不同機構合作,為清貧學生提供最大限額資助。只要學生能夠提供經濟文件即可申請,且交流團目的地和費用不設上限,學生和家長毋須因為經濟問題,錯過任何交流學習的機會。

展望未來,楊校長表示將會秉承儒學教晦,以中西融合的教育方針,設計和加強STEM課程,以發展學生「德行、知識、生活」為教育目標。與此同時,校方亦會持續舉辦海內外交流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舒適圈,構建國際視野,成為一個具備豐富閱歷知識和品格高尚,能夠貢獻社會的良好公民。

(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