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獎學金2024 點亮香港未來 培育年輕創科英才

創科資訊
更新時間:09:30 2024-06-26 HKT
發佈時間:09:30 2024-06-26 HKT

為配合政府全力發展創新科技及培育更多未來領袖,創新科技署、滙豐及香港青年協會自2011年起攜手成立「創新科技獎學金」,透過獎學金提供連串計劃,引領香港年輕一代擴闊國際視野,開啟無限可能,共同為香港的創新發展揚帆起航。

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迅速,「創新科技獎學金」旨在表揚對創新科技充滿熱誠或擁有創新意念的傑出本地大學生,並透過不同支援計劃,包括海外/內地暫讀、師友指導、本地實習、創科意念及成果展示,以及服務項目等,讓得獎學生有機會與內地及外地師生交流學習,參與推動創新科技的社區活動,豐富他們在有關創科領域的知識和經驗。

歷屆得獎者表示,「創新科技獎學金」所帶來的寶貴經歷,從而啓發他們投身創科發展,並鼓勵更多師弟妹申請,成為未來推動香港創科發展的生力軍。當中獎學金的「師友指導計劃」,為學生配對相關領域的傑出人士或成功企業家作為學生的導師,分享在該科研領域中遇到的挑戰和機遇,並啟發學生對未來發展作多角度思考。此外,得獎學生亦會前往海外或內地著名學府交流學習,吸收各地創科發展,擴闊視野,為日後投身創科事業作好準備。

積極推動跨學科融合 政府大力培育人才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突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香港政府亦於2022年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就四大發展方向制定重點政策,其中一個重點是「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

政府正史無前例地投放大量資源,全力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配合國家所需。除了支持「創新科技獎學金」外,還透過不同的培訓、實習及資助計劃,協助青年人在創科範疇發揮所長。例如「創科實習計劃」,為STEM學生提供與創科相關的工作實習機會,讓他們在修讀有關學科期間,及早汲取實務經驗培養他們對畢業後投身創科事業的興趣。該計劃現已擴展至涵蓋五所公營研發中心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為海內外大學(包括本地指定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的分校)修讀STEM相關課程的合資格學生提供的實習機會。

此外,政府將增撥1.34億元,下學年起推展第二輪「奇趣IT識多啲」計劃,資助小學舉辦與資訊科技相關的課外活動,希望能從小培養學生的資訊科技興趣,為未來STEM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政府全面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大力培育科技人才,為香港的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

走出舒適圈 香港創科前景可期
今屆「創新科技獎學金」頒獎典禮已於6月11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親臨主禮,並嘉許應屆25位具創科熱誠的傑出本科生。他在致辭時表示:「要延續香港的成功故事,必須走出舒適圈,加倍努力發掘新的獨特優勢,創造新的增長引擎。創科是推動香港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對於得獎學生選擇於創科界發展倍感欣慰。」

計劃助優秀學子 實現可持續願景
滙豐香港區首席營運總監湯穎欣表示:「創新和科技是推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長遠發展的關鍵。滙豐致力通過培育人才來塑造香港的未來。過去14年來,我們透過『創新科技獎學金』支持了350位來自本地大學的精英,讓他們能夠在充滿活力的科技世界中脫穎而出。我很期待看到各位獎學金得主學以致用,在未來創造更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聚焦創新意念 連結不同專才共創新局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表示:「今年獎學金首次打破學科界限,並設立6大創科領域,重點聚焦在參加者的創新意念,同時亦鼓勵參加者善用獎學金資源實踐創新想法。我們深信獎學金能夠激發好奇心,並成為連結不同個體的橋樑,匯聚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想法,擦出新火花,點燃他們對連繫社會及改變世界的熱誠。」

研究項目與時並進 推動社會進步
「創新科技獎學金」甄選委員會主席陳智思表示:「『創新科技獎學金』成立以來,每年吸引不同院校和學科的年輕人踴躍參與。他們會因應自身興趣、專長和時下發展趨勢,選定研究項目,反映了香港乃至全球在創新科技領域的不斷探索和變革,推動社會進步。」過去十多年,獎學金計劃見證了無數年輕人投身創新科技事業的第一步,憑藉智慧和努力創造了卓越成果。他亦向所有獲獎同學致以祝賀:「你們的成就不但是對個人付出的肯定,更是對創新科技教育的鼓舞,為社會未來科技人才庫注入強大動力。希望你們繼續奮勇前進,為香港科技創新事業譜寫更多輝煌篇章。我期待看到更多熱忱的年輕人,在這條道路上取得驕人成就。」

2023年得獎學生分享

Juno YAU | 邱振翱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

「創新科技獎學金」使我有機會體驗科技研發、商業化,及應用的三部曲。我於2023年到瑞士的「懷思生物科技中心」(Wyss Center)深造,吸納國際學者的意見,改良我和團隊所研發的三維組織學生物科技,使其能更廣泛地運用在世界各地的基礎和臨床實驗室。我亦在2024年於澳洲初創公司「Annalise.ai」實習,學習其以人工智能協助診斷胸肺X光片之科技,其科技商業化的過程,讓我明白到科技要商業化及發揮影響力。除了扎實的科技外,還必須要跨領域的人才,如商業、行銷、工程等,全力合作,才有機會成功。在增進編程技巧的同時,我亦理解到科技應用之複雜性,如使用人工智能時,如何確保病人私隱受保護,以及探討其法律和倫理規範等,明白到科技背後的隱憂。

另外,在美國於世界首屈一指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實習時,我目睹前沿的生物科技如何被應用於臨床上,切實改善病人的生活,甚至拯救其性命。在這機構中,頂尖的研究者近距離觀察病人的需求,從而研發各式各樣的生物科技,而其中部分更發展為初創企業,成功幫助病人。這經驗使我明白到一個成熟、充滿機遇的環境對科研成果落地是不可或缺的。

當研究應用於拯救生命,那喜悅無法衡量。「創新科技獎學金」使我於起步階段便能窺探科技發展和應用的進程,令我受益匪淺。未來我將保持以科研改善人類生活的初心,繼續增進知識,盡力研究,與多領域人才交流,以科技合力打造更好的社會。

邱振翱指科研成果若要造福人群,落地商業化乃為一大出路。
邱振翱指科研成果若要造福人群,落地商業化乃為一大出路。


Connie WONG | 黃思霖
香港理工大學物業管理學(榮譽)理學士

在「創新科技獎學金」的支持下,我獲得許多寶貴的學習機會,使我獲益匪淺。

首先,我有幸參加了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暫讀計劃,專注於學習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思維和技巧。在這個計劃中,我有機會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權威進行深入交流,改良我正在進行的可持續城市規劃研究,並探討創新方案以解決社會正面臨的重要挑戰,為未來的研究和工作打下了穩固的基礎。今年暑假,我將前往牛津大學開始有關人工智能的研究學習。透過研究人工智能在樂齡社會的應用,我希望探索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智能化改進方案,為改善長者的生活素質和社會融合作出貢獻。

另外,透過獎學金的服務項目計劃,我於去年暑假舉辦了「能源大冒險—自製發電機」親子工作坊,旨在提升小朋友及家長對STEM的興趣,並增強他們對能源可持續發展的認知。在獎學金師友計劃中,我更獲得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 劉俊傑工程師指導。他不但分享了個人的學術和工作經歷,更為我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建議,令我獲益良多。未來,我將懷著對建設一個可持續和包容性城市的渴望,繼續專注研究,尋找解決人口老齡化挑戰和城市規劃問題的創新路徑。

黃思霖希望透過研究人工智能,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素質和社會融合作出貢獻。
黃思霖希望透過研究人工智能,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素質和社會融合作出貢獻。


Bonita SHUM | 沈寶恩
香港大學理學士(言語及聽覺科學)

透過「創新科技獎學金」,我有幸到澳洲悉尼大學進行為期數月的研究實習。在世界頂尖的教授指導下,我參與了以虛擬實景及遙距醫療治療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的研究。研究團隊會讓患者、家屬和言語治療師共同參與治療計劃的設計過程,以「用家」角度思考如何優化治療方案。這次實習也讓我獲得與悉尼大學合作的寶貴機會,未來我將會進一步研究把澳洲治療計劃應用在香港的可行性。

去年暑假我也到芬蘭阿爾託大學學習遊戲設計。在這個「遊戲大國」,我學會了基本編程和設計思維,並成功製作了一款失語症遊戲的原型。起初我想在遊戲中加入很多功能和視覺效果,但後來獲大學教授提醒,失語症患者未必能處理複雜的資訊,因此我最終只保留了最簡單的元素。這次經歷讓我明白,科技並非越「型」越好,有時簡單科技已可改善患者生活。

最後,我很幸運透過獎學金的師友指導計劃,獲得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前董事局主席王明鑫先生的指導。他教導我要認真做事、謙虛學習,並積極貢獻社會,並提供了寶貴的創科建議,強調執行力高比有好的想法更重要——「我們可以有長遠的計畫,但要按照短期目標來行動」,讓我獲益良多。

沈寶恩(圖左)幸運獲得王明鑫的指導,並為她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創科建議。
沈寶恩(圖左)幸運獲得王明鑫的指導,並為她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創科建議。


「創新科技獎學金」2024年得獎學生名單
「創新科技獎學金」網頁innotechscholarship.hkfyg.org.hk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