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偵測騙案大增至2600宗 通訊辦攔截可疑號碼封鎖網站
發佈時間:00:02 2025-10-30 HKT
金管局接連推出防騙措施,讓銀行客戶免受損失,銀行偵測騙案數字於本年1至9月大增至2600多宗,比去年同期上升160%,相關騙案損失金額亦告下跌;通訊辦亦不斷攔截可疑電話號碼,並封鎖可疑網站,致力減少市民受騙的機會。
記者 曾志恆 戚偉達
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法規及打擊清洗黑錢) 陳景宏表示,金管局、警方及銀行業界一直密切監察與詐騙相關的金融犯罪情況,並推出5項重點措施應對最新風險,其中本年11月3日實施的《2025年銀行業(修訂)條例》,容許銀行之間在特定情況下分享帳戶資料,互相提醒客戶的支付是否存在詐騙風險,相關準備工作已就緒,現階段有10間銀行分享企業客戶資訊,未來會分享個人客戶資訊,金管局亦會逐步邀請其他銀行參與。

第2是金管局於今年4月向警方提出,將「防騙視伏器」的數據開放予銀行及加密貨幣營運商,從而提早偵測到潛在不法戶口及通知警方,現時有16間金融機構參與試行計劃,均認為安排非常有效,所有28間零售銀行及5間主要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亦會在年底前參與。
第3是銀行分享詐騙戶口的處理方法,金管局已向銀行發出指引,包括設立動態評估系統,了解客戶是否已墮入詐騙陷阱,如是,會視乎情況向客戶解釋可能受騙的風險,或向警方求助。金管局與警方及銀行合作至今,協助了80名高風險市民停止支付予詐騙戶口,即使有人想繼續支付,銀行亦會拒絕。
金管局亦透過調查收集銀行於防騙、分析及偵測傀儡戶口的成效,已識別8間銀行需特別重點關注,相關審查工作爭取於明年初完成。
第5個措施為聯合銀行公會轄下的防騙小組,全方位配合警方加強防騙宣傳及公眾教育,重點宣傳勿向第三者借賣戶口,對象包括內地來港學生、長者及外傭等。連串措施下,銀行偵測騙案數字於本年1至9月顯著上升至2686宗,比去年同期大增160%,騙案損失金額由111萬元下降至約79萬元。

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助理總監(規管) 湛兆仁表示,通訊辦過去數年與電訊業界進行了不同打擊詐騙電話或短訊的措施,包括攔截可疑來電或短訊,如無法攔截的便會發出提示,希望該電訊使用者可提高警覺,防止受騙。警方如發覺可疑電話號碼和網站,電訊商會封鎖電話號碼及阻截用戶登入。本年1至9月,通訊辦已停止580個電話號碼及封鎖4900個網站。
如一些境外電話號碼加上「+852」字頭偽裝本港號碼,通訊辦會要求電訊商封鎖,僅上月已攔截超過21萬個可疑來電,2023年至今已攔截逾680萬個可疑來電。
此外,如以可疑方式打出電話,例如短時間內不斷致電不同號碼打電話或發短訊,通訊辦會暫停服務,上月至今已暫停18000個,兩年前至今已暫停147萬個。
至於「短訊發送人登記制」,即要求企業和機構透過「#」號開頭的已登記發送人名稱發出短訊,讓市民能輕易分辨短訊的真偽,現已有超過700個機構或公司登記。


















